卜算子·独自上层楼 – 程垓 – 宋代

独自上层楼,楼外青山远。望以斜阳欲尽时,不见西飞雁。
独自下层楼,楼下蛩声怨。待到黄昏月上时,依旧柔肠断。
译文注解

独自上层楼,楼外青山远。望以斜阳欲尽 ¹ 时,不见西飞雁 (yàn)²
独自上层高楼,极目远望,青山在远方若隐若现。望到夕阳要坠落的时候,还是看不见鸿雁飞来传音信。
¹斜阳欲尽:直望到残阳余晖即将完全消失的时候。²西飞雁:从西边飞回的大雁。

独自下层楼,楼下蛩 (qióng)¹ 声怨。待到黄昏月上时,依旧柔肠²断。
独自走下高楼楼下的蟋蟀发出凄怨之声。待到明月高悬时,仍然愁思肠断。
¹蛩:蟋蟀。²柔肠:女子的情怀。

这是一首闺怨词。词人以时间作为线索,引出登楼少妇心情的变化。

上片写少妇白天上楼盼望。独自上层楼,极目远眺,盼望着夫婿的身影,但茫茫天地间,唯见远山一片。就这样一直望到夕阳西下,还是不见那人的影子.甚至连一点音讯也没有。起首便用“独自”强调女主人公形单影只,未登楼,已见愁。女主人公对外界的其他景物都视而不见,一心寻找的正是那可以传递音信的“西飞雁”。

下片写少妇空望一整天后失落地走下层楼。下了高楼,庭院寂寂,唯有蛩声如泣.此处以将少妇的哀怨融人景物中,蛩声如怨是因为少妇内心寂寞,内心幽怨。下片首句“独自下层楼”与上片首句“独自上层楼”呼应,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登楼前定有满心期待,而登楼后却只余下满腹愁怨。

这首词以情见长,写出了主人公由盼望逐渐变为失望,再变为凄切哀怨,直到柔肠寸断的一系列心理变化过程。

作者简介
程垓 字正伯,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中表程之才(字正辅)之孙。淳熙十三年(1186)游临安,陆游为其所藏山谷帖作跋,未几归蜀。撰有帝王君臣论及时务利害策五十篇。绍熙三年(1192),已五十许,杨万里荐以应贤良方正科。绍熙五年(1194)乡人王称序其词,谓“程正伯以诗词名,乡之人所知也。余顷岁游都下,数见朝士,往往亦称道正伯佳句”。冯煦《蒿庵论词》:“程正伯凄婉绵丽,与草窗所录《绝妙好词》家法相近。”有《书舟词》(一作《书舟雅词》)一卷。

著述

南宋词人。字正伯,号书舟。眉山(今属四川)人。生卒年不详。

孝宗淳熙间曾游临安。光宗时尚未仕宦。有《书舟词》。存词 150 余首。杨慎《词品》称 程垓 为 " 东坡之中表也 "。但程垓成年时,东坡卒已久,其误甚明。毛晋《书舟词跋》及《四库全书总目》亦沿杨慎之误。近人况周颐《蕙风词话》卷四考辨甚详。

程垓词今存 157 首。其词作反映生活面较窄, 多写羁旅行役、离愁别绪,情意凄婉。如〔满庭芳〕" 问故乡何日, 重见吾庐 ";〔酷相思〕" 月挂霜林寒欲坠 "。不过他的长调很工丽潇洒,如〔摸鱼儿〕" 掩凄凉黄昏庭院 "。在临安所写的〔凤栖梧〕" 蜀客望乡归不去 "," 忧国丹心曾独许 ", 表现了作者的忧国之情与乡思, 语浅情深。其词风深受柳永词的影响,所以冯煦《蒿庵论词》称其词 " 凄婉绵丽,与草窗(周密)所录《绝妙好词》家法相近 "。程垓的词在风格情调上,都与柳永词有近似的地方,所以有人将他的词看作是柳词的余绪(薛砺若《宋词通论》)。但柳词虽有“森秀幽畅”的长处,也有“俚艳近俗”的短处。程垓词却能扬其长而避其短,潇洒脱俗,挚婉蕴藉,深为后人所称赏。

正文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