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
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
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
西收边地贼,忽若俯拾遗。
陈赏越丘山,酒肉逾川坻。
军中多饫饶,人马皆溢肥。
徒行兼乘还,空出有余资。
拓地三千里,往返速若飞。
歌舞入邺城,所愿获无违。
昼日处大朝,日暮薄言归。
外参时明政,内不废家私。
禽兽惮为牺,良苗实已挥。
窃慕负鼎翁,愿厉朽钝姿。
不能效沮溺,相随把锄犂。
孰览夫子诗,信知所言非。
从军有苦乐 ¹,但问所从² 谁。
从军有苦有乐,要看随谁去出征。
¹苦乐:《史记·李将军列传》载:程不识与李广俱戍边,二人治军严简不同,程军击刁斗、李军则不击。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士卒“咸乐为之死”。²从:跟随。
所从神且武 ¹,焉得久劳师²。
跟随智勇双全的主帅,哪里会有持久的战争。
¹神且武:意为智勇双全。神:神机妙算,谓有韬略。武:勇敢。²劳师:让部队去打仗。
相公 ¹ 征关右 ²,赫(hè) 怒³震天威 ⁴。
我们主公征伐关西地,盛怒下奋起天朝威风。
¹相公:指曹操,时任汉丞相,故称。²关右:古地名,即函谷关以西之地,古人以西为右。曹操在建安二十年(215)三月率兵出关征讨张鲁等割据势力。³赫怒:勃然震怒。⁴天威:天朝军威。
一举灭獯 (xūn) 虏¹,再举服羌 (qiāng) 夷²。
头一次降服那里部族,二次又迫使羌兵投诚。
¹獯虏:对猃狁的蔑称。猃狁(xiǎn yǔn),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分布在陕、甘北部及内蒙古西部。此指曹操于建安二十年(215)龚屠氐(dī)王窦茂以下万余人之事。氐又称西戎,为猃狁的一支。²羌夷:对羌族的蔑称。此指建安二十年(215)九月巴族七姓夷王朴胡等举巴夷及賨(cóng)民归附曹操一事。
西收边地贼 ¹,忽² 若俯 ³ 拾遗 ⁴。
西征用兵神速,取胜像弯腰拾取东西一样容易。
¹边地贼:指张鲁、韩遂等边关割据势力。此指西平、金城诸将麴演、蒋石等共斩叛将韩遂以献以及张鲁投降之事。²忽:犹如,好像。³俯:低下头。⁴拾遗:拾取东西。这里喻容易。
陈 ¹ 赏²越丘山,酒肉逾 ³ 川⁴坻 (chí)⁵。
犒赏丰盛,赏品堆积如山,酒肉漫过河流。
¹陈:陈列。²赏:赏赐。³逾:超过。⁴川:河。⁵坻:水中的高地。
军中多饫 (yù) 饶¹,人马皆溢肥 ²。
军营里官兵酒足饭饱,人马更加壮实和勇猛。
¹饫饶:饱食、富裕。²溢肥:指兵强马壮。溢:同“益”,更加。
徒行 ¹ 兼乘 ² 还,空出有余资 ³。
徒步出征凯旋乘马归,去时空空回来财物丰。
¹徒行:步行。²兼乘:两乘、两匹战马。³余资:丰裕的财物。
拓地 ¹ 三千里,往返速若飞。
开拓关西三千里地盘,往返神速犹如鸟飞腾。
¹拓地:指通过战争而占领地盘。
歌舞入邺 (yè) 城¹,所愿获无违。
载歌载舞胜利回邺都,原有誓愿大功已告成。
¹邺城:古都邑名,在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一带。建安十八年(213)曹操封魏王,定都于此。
昼日 ¹ 处大朝 ²,日暮薄言³ 归。
白天大会群臣同庆贺,傍晚兴高采烈回家中。
¹昼日:白天。昼,《文选》作“尽”。²大朝:天子大会诸侯群臣。³薄言:发语词。
外参时明政,内不废家私。
朝廷上参谋清明政治,回家里料理家事繁荣。
禽兽惮 (dàn)¹ 为牺 ²,良苗³ 实⁴已挥 ⁵。
禽兽怕做牺牲自断尾,我如良苗茁壮沐春风。
¹惮:怕,畏惧。²为牺,意谓被捕捉杀死。牺:古代用来祭祀的牲畜。³良苗:指庄稼。⁴实:所结的果实。⁵挥:摇动。
窃 ¹ 慕负鼎翁 ²,愿厉³ 朽钝姿 ⁴。
虽然力量有限,但是愿以伊尹为榜样,刻苦自勉为国尽力。
¹窃:私下。²负鼎翁:指殷商时贤相伊尹。传说伊尹善于烹调,尝负鼎求见商汤。³厉:同“砺”,本指磨刀石,此为磨砺的意思。⁴朽钝姿:朽木、钝刀般的资质,为 王粲 自谦之词。姿:同“资”。
不能效 ¹ 沮(jǔ)溺 ²,相随把锄犂(lí)³。
不能学习长沮与桀溺,相互追随隐退将地耕。
¹效:效仿,学习。²沮溺:指长沮、桀溺,是春秋时的两位隐士。³把锄犂:指耕种土地。把:拿着。犂:同“犁”。
孰览 ¹ 夫子 ² 诗,信知所言 ³ 非。
仔细阅读孔子隐居诗,确知夫子主张行不通。
¹孰览:仔细观看。孰:同“熟”。²夫子:指孔子。³所言:指孔子主张归隐之言。
词前十八句为第一段。首四句以议论开头,说明只要统帅神武,从军就无苦有乐。接着“相公征关右”以下六句,以曹操用兵的神武予以证明。诗中以“震天威”、“俯拾遗”、“一举”、“再举”等夸张之笔,写曹操用兵所向无敌的神武之态;以“军中多饫饶,人马皆溢肥”,“拓地三千里,往返速若飞”写曹军的兵强马壮、轻捷矫健;接着八句,以“陈赏越丘山,酒肉逾川坻”,“徒行兼乘还,空出有余资”写军中饮食宴乐之盛和俘获物资之多。
“歌舞入邺城”以下十四句为第二段,写班师凯旋,并述厉节入仕协理朝政的怡然自得。
全诗语言明快,感情豪壮,专写从军之乐,极尽铺张扬厉,比喻夸张,与其它“愀怆之辞”(钟嵘《诗品》)迥然不同。
”
出身名门
王粲出身于名门望族,他的曾祖父王龚,在汉顺帝时任太尉;祖父王畅,在汉灵帝时任司空,是当时的名士。二人都曾位列三公。王粲的父亲王谦,曾任大将军何进的长史。
初平二年(191 年),汉献帝被董卓控制,西迁至长安,王粲也随同前往。当时的著名学者、左中郎将蔡邕一见到王粲,就觉得他是个奇才。当时蔡邕的才学天下闻名,受到满朝官员的敬重,蔡邕府第前经常是车马填巷,他家的客厅也常宾客满坐。一天,蔡邕听说王粲在门外求见,便急忙出迎,连鞋子穿倒了也顾不上。王粲一进门,因为他年纪小,身材又矮,满屋的人都感到很吃惊。蔡邕说:“这位是司空王公(王畅)的孙子王粲,他确实是奇才,让我自愧不如。我家里收藏的书籍文章,应该全部送给他。”
怀才不遇
初平四年(193 年),十七岁的王粲受司徒征辟,又被召为黄门侍郎。王粲因为长安局势混乱,没有赴任。不久,他到荆州去投靠自己的同乡、荆州牧刘表。刘表见他状貌不扬,身体孱弱,又不拘小节,所以不太看重他。
建安三年(198 年),长沙太守张羡听从桓阶建议,举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之兵背叛刘表,刘表发兵讨伐。为了宣传这次出征,就由王粲执笔写了一篇《三辅论》,以示师出有名。其中写道:“长沙不轨,敢作乱违,我牧睹其然,乃赫尔发愤,且上征下战,去暴举顺。”申明用兵乃是为了“去暴举顺”。
建安七年(202 年),在官渡之战后两年,袁绍病死,他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兄弟阋墙。刘表为了劝和,让王粲起草了《为刘荆州谏袁谭书》和《为刘荆州与袁尚书》。书中劝解袁氏兄弟毋作阋墙之斗,应当联合御侮,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甚有文彩,张溥在《王侍中集题辞》评价两文“词章纵横”。
归附曹操
建安十三年(208 年),刘表病死后,王粲力劝刘表的儿子刘琮归附曹操。荆州平定后,曹操任命他为丞相掾,赐王粲爵关内侯。一次,曹操在汉水边设宴款待百官,王粲给曹操敬酒说:“当今袁绍崛起河北,倚仗兵多将广,志在夺取天下,但虽爱惜贤才却不能重用,因此那些奇士终归离他而去。刘表盘踞荆楚,从容不迫,坐观时变,自以为可以仿效周文王。那些避难到荆州来的贤士,都是海内的俊杰,可刘表却不善于任用他们,结果当国家危难之际却无人辅佐他。明公您平定冀州的时候,下车伊始就忙着整顿冀州的军队,收录当地的豪杰各尽其用,因此能称雄天下。等到平定了江、汉,又征召这一带的贤才各居其位,使天下归心,望风归附,文武并用,英雄尽力,这些都是夏、商、周三代开国国君才能做到的事情啊!”后来,王粲又被调任军谋祭酒。
魏王侍中
建安十八年(213 年),魏王国建立以后,王粲与和洽、卫觊、杜袭一同被任命为侍中,王粲因博学多识,总能做到对答如流。当时旧礼仪制度废弛殆尽,需要重新制定,王粲与卫觊等负责除旧布新,制定新的典章。据《决疑要注》记载:汉末丧乱时,玉佩断绝消失。而王粲认得旧佩,才重新作之。西晋时的玉佩,都是受法于王粲。
在曹操幕府,王粲不但受到赏识和重用,而且他同曹丕、曹植的关系也相当密切,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曹丕、曹植非常尊重王粲,他们之间经常有诗赋往还。
据《典略》记载;王粲才高,擅应机辩论。当时,钟繇、王朗等尽管都在魏王国任卿相之职,但一到朝廷奏议,都停笔措手不及。
建安二十一年(216 年),王粲随曹操南征孙权。
驴鸣悼亡
建安二十二年(217 年)春正月二十四日(2 月 17 日),王粲在返回邺城途中病逝,时年四十一岁。当时的曹丕还是世子,亲率众文士为其送葬。为了寄托对王粲的眷恋之情,曹丕对王粲的生前好友们说:“仲宣平日最爱听驴叫,让我们学一次驴叫,为他送行吧!”于是,一片驴鸣之声响起。这就是著名的驴鸣送葬。葬礼之后,曹植又作《王仲宣诔》,可见二人其交情确实非同寻常。
过目不忘
王典故粲少时即有才名,博闻强记,有过目不忘之才。《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说他生性善于计算。作算术,很简捷地就能得出正确答案。并且擅长写文章,总是一挥而就,从来不用修改,时人常常以为他是预先写好的,但他们尽管反复精心构思,写出的文章也没法超过王粲。《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记载的两件小事,证明了王粲确实是一个记忆力超强的人。
一天,王粲和友人同行,看见路边有座古碑,就站在那儿朗读起来。友人问他:“你能背诵吗?”王粲回答:“能。”友人当即叫他转过身去背诵碑文,结果一字不差。
有一次,王粲看别人下围棋,有人不小心碰乱了棋子,他说能帮着人家按原来的局势把棋子重新摆好。下棋的人不信,拿出块手帕盖在棋盘上,让他换个棋盘重摆,结果,连一道的误差也没有。王粲就是这样博识强记。
昼侍可矣
王粲记忆力强,见闻广博,所以曹操出外游览观赏,王粲多次同车随行,至于受到的尊敬却不如和洽、杜袭。杜袭曾经单独被曹操召见,一直到半夜。王粲生性急躁好胜,从座位上站起来说:“不知曹公对杜袭说了些什么?”和洽笑着回答说:“天下的事难道能全都知道吗?您白天侍奉曹公就可以了,为这郁郁不乐,您想一个人都兼顾起来吗?”
眉毛脱落
王粲二十多岁时,曾遇“医圣”张机,他对王粲说:“你已经患病了,应该及早治疗。如若不然,到了四十岁,眉毛就会脱落。眉毛脱落后半年,就会死去。现在服五石汤,还可挽救。”可是王粲听了很不高兴,自认文雅、高贵,身体又没什么不舒服,便不听他的话,更不吃药。过了几天,张仲景又见到王粲,就问他:“吃药没有?”王粲骗他说:“已经吃了。”张仲景认真观察一下他的神色,摇摇头,严肃而又深情地对王粲说:“你并没有吃药,你的神色跟往时一般。你为什么讳疾忌医,把自己的生命看得这样轻呢?”王粲始终不信张仲景的话,二十年后眉毛果然慢慢地脱落,眉毛脱落后半年就死了。
另王粲还有见无草之墓识礜石的逸闻,但此事据载发生在曹操北征蹋顿之时,当时王粲应该还在荆州,但据史籍记载另一名荆州人士周不疑此时也在曹操军中,如此巧合,则当时或有隐情使得此二人在曹操军中也说不定。
文学
在文学上,王粲与孔融、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并称“建安七子”。而王粲不仅名列七子,而且是其中成就较大的一个,与曹植并称“曹王”。梁朝大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赞誉王粲为“七子之冠冕”。同时,由于王粲的特殊经历和贡献,也使他成了中国古代幕府中的一名佼佼者。
王粲赋今存 20 多篇,篇帙短小,大多为骚体。最为人传诵的是作于客居荆州时期的《登楼赋》。它摒弃了汉赋铺张扬厉的传统写法,以简洁明快的语句,忧愍世道,怀念故乡,热烈冀望太平盛世的到来;对自己的坎坷遭遇,也发出了强烈的感慨。赋中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是其一大艺术特色。在抒情小赋的发展过程中,这篇作品具有重要地位。王粲散文以他为刘表拟的《为刘荆州谏袁谭书》和《为刘荆州与袁尚书》比较成功。
王粲于建安十三年归顺曹操,在此之前的作品或纪汉末战乱,或写其流落荆州时的羁旅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感慨,如《七哀诗》;归顺曹操后,主要是随曹操出征的感受,这些诗再现了汉末战乱的田园荒芜和满目疮痍,也歌颂了曹操的英明神武,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追随曹操为过效力的意愿。
同他的仕途遭遇相一致,王粲的文学活动,大体上也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划分的界线就是建安十三年的归附曹操。前期他主要在荆州过着流寓生活,亲历过战乱灾祸,又长期得不到施展抱负的机会,忧国忧民之情与怀才不遇之愤纠结在一道,使他的文学作品笼罩着一层悲凄愤悱的情调。
后期他在曹操幕中,一方面受到北方广大地区已经实现统一的形势的鼓舞,一方面也因担任重要官职而激发起建功立业的信心,所以他的创作基调又转变为激奋昂扬。如分别写于曹操西征关右和东征孙权的《从军诗》五首,便对曹军的征伐作了热烈歌颂,同时也表达了作者从军征战、建功立业的激昂情绪。
据《三国志》记载,王粲有诗、赋、论、议近六十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王粲集》11 卷,《去伐论集》3 卷、《汉末英雄记》10 卷,皆佚。明代张溥辑有《王侍中集》1 卷。严可均《全后汉文》卷 90—91 辑录有其辞赋奏疏。中华书局出版有俞绍初校点的《王粲集》。现世存诗 23 首。
藏书
王粲的藏书主要得自于蔡邕所赠,相传他登门拜谒蔡邕,蔡邕“倒履迎之”,并言“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予之”。蔡邕故后,即履行了他的诺言,将其藏书数车六千余卷赠与王粲。年老时,其藏书已达万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