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都赋 – 班固 – 两汉

东都主人喟然而叹曰:“痛乎风俗之移人也。子实秦人,矜夸馆室,保界河山,信识昭襄而知始皇矣,乌睹大汉之云为乎?夫大汉之开元也,奋布衣以登皇位,由数朞而创万代,盖六籍所不能谈,前圣靡得言焉。当此之时,功有横而当天,讨有逆而顺民,故娄敬度势而献其说,萧公权宜而拓其制,时岂泰而安之哉,计不得以已也。吾子曾不是睹,顾曜后嗣之末造,不亦暗乎?今将语子以建武之治,永平之事,监于太清,以变子之惑志。

往者王莽作逆,汉祚中缺,天人致诛,六合相灭。于时之乱,生人几亡,鬼神泯绝,壑无完柩,郛罔遗室,原野厌人之肉,川谷流人之血。秦、项之灾,犹不克半,书契以来,未之或纪。故下人号而上诉,上帝怀而降监,乃致命乎圣皇。于是圣皇乃握乾符,阐坤珍,披皇图,稽帝文,赫然发愤,应若兴云,霆击昆阳,凭怒雷震。遂超大河,跨北岳,立号高邑,建都河洛。绍百王之荒屯,因造化之荡涤,体元立制,继天而作。系唐统,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勋兼乎在昔,事勤乎三五。岂特方轨并迹,纷纷后辟,治近古之所务,蹈一圣之险易云尔哉。且夫建武之元,天地革命,四海之内,更造夫妇,肇有父子,君臣初建,人伦实始,斯乃伏牺氏之所以基皇德也。分州土,立市朝,作盘舆,造器械,斯乃轩辕氏之所以开帝功也。龚行天罚,应天顺人,斯乃汤、武之所以昭王业也。迁都改邑,有殷宗中兴之则焉。即土之中,有周成隆平之制焉。不阶尺土一人之柄,同符乎高祖。克己复礼,以奉终始,允恭乎孝文。宪章稽古,封岱勒成,仪炳乎世宗。案《六经》而校德,眇古昔而论功,仁圣之事既该,而帝王之道备矣。

至于永平之际,重熙而累洽,盛三雍之上仪,修衮龙之法服。铺鸿藻,信景铄,扬世庙,正雅乐。人神之和允洽,群臣之序既肃。乃动大辂,遵皇衢,省方巡狩,躬览万国之有无,考声教之所被,散皇明以烛幽。然后增周旧,修洛邑,扇巍巍,显翼翼。光汉京于诸夏,总八方而为之极。是以皇城之内,宫室光明,阙庭神丽,奢不可逾,俭不能侈。外则因原野以作苑,填流泉而为沼,发蘋藻以潜鱼,丰圃草以毓兽。制同乎梁邹,谊合乎灵囿。若乃顺时节而蒐狩,简车徒以讲武,则必临之以《王制》,考之以《风》《雅》。历《驺虞》,览《驷》,嘉《车攻》,采《吉日》,礼官整仪,乘舆乃出。于是发鲸鱼,铿华钟,登玉辂,乘时龙,凤盖棽丽,和銮玲珑,天官景从,寝威盛容。山灵护野,属御方神,雨师泛洒,风伯清尘。千乘雷起,万骑纷纭,元戎竟野,戈鋋彗云,羽旄扫霓,旌旗拂天。焱焱炎炎,扬光飞文,吐焰生风,欱野喷山,日月为之夺明,丘陵为之摇震。遂集乎中囿,陈师案屯,骈部曲,列校队,勒三军,誓将帅。然后举烽伐鼓,申令三驱,輶车霆激,骁骑电骛。由基发射范氏施御,弦不睼禽,辔不诡遇,飞者未及翔,走者未及去。指顾倏忽,获车已实,乐不极盘,杀不尽物。马踠余足,士怒未渫,先驱复路,属车案节。于是荐三牺,效五牲,礼神祇,怀百灵。觐明堂,临辟雍,扬缉熙,宣皇风,登灵台,考休徵。俯仰乎乾坤,参象乎圣躬,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西荡河源,东澹海漘,北动幽崖,南趯朱垠。殊方别区,界绝而不邻,自孝武之所不征,孝宣之所未臣,莫不陆讋水栗,奔走而来宾。遂绥哀牢,开永昌,春王三朝,会同汉京。是日也,天子受四海之图籍,膺万国之贡珍,内抚诸夏,外绥百蛮。尔乃盛礼兴乐,供帐置乎云龙之庭,陈百寮而赞群后,究皇仪而展帝容。于是庭实千品,旨酒万钟,列金罍,班玉觞,嘉珍御,太牢飨。尔乃食举《雍》彻,太师奏乐,陈金石,布丝竹,钟鼓铿鍧,管弦烨煜。抗五声,极六律,歌九功,舞八佾,《韶》《武》备,泰古华。四夷间奏,德广所及,僸佅兜离,罔不具集。万乐备,百礼暨,皇欢浃,群臣醉,降烟熅,调元气,然后撞钟告罢,百寮遂退。

于是圣上亲万方之欢娱,又沐浴于膏泽,惧其侈心之将萌,而怠于东作也。乃申旧间,下明诏,命有司,班宪度,昭节俭,示太素。去后宫之丽饰,损乘舆之服御,抑工商之淫业,兴农桑之盛务。遂令海内弃末而反本,背伪而归真,女修织紝,男务耕耘,器用陶匏,服尚素玄。耻纤靡而不服,贱奇丽而弗珍,捐金于山,沈珠于渊。于是百姓涤瑕荡秽而镜至清,形神寂漠,耳目弗营,嗜欲之源灭,廉耻之心生,莫不优游而自得,玉润而金声。是以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献酬交错,俎豆莘莘,下舞上歌,蹈德咏仁。登降饫宴之礼既毕,因相与嗟叹玄德,谠言弘说,咸含和而吐气,颂曰:“盛哉乎斯世!”

今论者但知诵虞、夏之《书》,咏殷、周之《诗》,讲羲、文之《易》,论孔氏之《春秋》,罕能精古今之清浊,究汉德之所由。唯子颇识旧典,又徒驰骋乎末流。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且夫僻界西戎,险阻四塞,修其防御,孰与处乎土中,平夷洞达,万方辐凑?秦岭、九崚,泾、渭之川,曷若四渎、五岳,带河溯洛,图书之渊?建章、甘泉,馆御列仙,孰与灵台、明堂,统和天人?太液、昆明,鸟兽之囿,曷若辟雍海流,道德之富?游侠逾侈,犯义侵礼,孰与同履法度,翼翼济济也?子徒习秦阿房之造天,而不知京洛之有制也。识函谷之可关,而不知王者之无外也。

主人之辞未终,西都宾矍然失容,逡巡降阶,惵然意下,捧手欲辞。”主人曰:“复位,今将授予以五篇之诗。”宾既卒业。乃称曰:“美哉乎斯诗!义正乎扬雄,事实乎相如,匪唯主人之好学,盖乃遭遇乎斯时也。小子狂简,不知所裁,既闻正道,请终身而诵之。”其诗曰:

明堂诗

于昭明堂,明堂孔阳。
圣皇宗祀,穆穆煌煌。
上帝宴飨,五位时序。
谁其配之,世祖光武。
普天率土,各以其职。
猗欤缉熙,允怀多福。

辟雍诗

乃流辟雍,辟雍汤汤。
圣皇莅止,造舟为梁。
皤皤国老,乃父乃兄。
抑抑威仪,孝友光明。
於赫太上,示我汉行。
洪化惟神,永观厥成。

灵台诗

乃经灵台,灵台既崇。
帝勤时登,爰考休徵。
三光宣精,五行布序。
习习祥风,祁祁甘雨。
百谷蓁蓁,庶草蕃庑。
屡惟豊年,於皇乐胥。

宝鼎诗

岳修贡兮川效珍,吐金景兮歊浮云。
宝鼎见兮色纷縕。焕其炳兮被龙文。
登祖庙兮享圣神。昭灵德兮弥亿年。

白雉诗

启灵篇兮披瑞图,获白雉兮效素乌,嘉祥阜兮集皇都。
发皓羽兮奋翘英,容洁朗兮于纯精。
彰皇德兮侔周成。永延长兮膺天庆。

译文注解

东都主人喟然 ¹ 而叹曰:“痛乎风俗之移 ² 人也。子实秦人,矜夸 ³ 馆室,保界河山 ,信昭襄 而知始皇矣,乌 睹大汉之云为 乎?夫大汉之开元 ¹⁰ 也,奋布衣 ¹¹ 以登皇位,由数朞 ¹² 而创万代,盖六籍 ¹³ 所不能谈,前圣靡 ¹⁴ 得言焉。当此之时,功有横而当天 ¹⁵,讨有逆¹⁶ 而顺民,故娄敬 ¹⁷ 度势 ¹⁸ 而献其说,萧公 ¹⁹ 权宜 ²⁰ 而拓 ²¹ 其制,时岂泰而安之哉,计不得以已也。吾子 ²² 曾不是 ²³ 睹,顾 ²⁴²⁵后嗣之末造 ²⁶,不亦暗²⁷ 乎?今将语子以建武 ²⁸ 之治,永平 ²⁹ 之事,监 ³⁰ 于太清³¹,以变子之惑志³²
东都主人喟然长叹,说道:“风俗多么影响人们的观念。先生确属秦地之人,只知道炫耀壮丽的宫殿,仗恃险固的河山,虽然理解昭襄与始皇,但先生哪里知道大汉的成就光辉灿烂!大汉王朝之开始创建,高祖由平民登上金銮宝殿,经过多年苦战创立了巩固的政权,这是六经所未能记载,前圣所不曾言传。当此之时,高祖进攻横暴的秦王而应天命,讨伐叛乱反逆以顺民心,娄敬衡量时局而建议定都长安,萧何根据形势而兴建壮丽宫殿。这难道是出于奢侈享乐的欲念?全都是形势所需而不得不然。先生非但认识不到这一点,反把后代求仙、奢侈等事炫耀夸赞,岂不是显得过分愚暗?现在,我告诉先生建武时期的政治,永平年间之政事,使先生知道为政应顺应天道而适应自然,以改变先生的糊涂观念。”
¹喟(kuì)然:叹息的样子。²移:改变。³矜夸:夸耀。⁴保界河山:谓守河山之险以为界。保,守。⁵信:确实。⁶识(zhì):记住。⁷昭襄:秦昭王和庄襄王。⁸乌:何,怎么。⁹云为:言行。¹⁰开元:犹言创始。¹¹布衣:平民。¹²数朞(jī):几年。朞,同“期”,一周年。¹³六籍:即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¹⁴靡:无。¹⁵当天:蔽天。¹⁶逆:叛乱,谓臣伐君。¹⁷娄敬:即刘敬。¹⁸度(duó)势:考虑当时的形势。¹⁹萧公:萧何。²⁰权宜:随时事采取适宜办法。²¹拓:扩展。²²吾子:相亲爱之称。²³是:此,指上文“度势”“权宜”之由。²⁴顾:反而。²⁵曜:夸耀。²⁶末造:犹末世,指一个朝代近于衰亡的末期。²⁷暗:愚昧不明。²⁸建武:东汉光武帝年号(25—56)。²⁹永平:东汉明帝年号(58—75)。³⁰监:通“鉴”,借鉴,比照。³¹太清:天道,自然。³²惑志:困惑之心。

往者王莽 ¹ 作逆,汉祚 ² 中缺,天人 ³ 致诛,六合相灭。于时之乱,生人 几亡,鬼神泯绝 ,壑 无完柩,郛 遗室,原野厌 人之肉,川谷流人之血。秦、项之灾,犹不克 ¹⁰ 半,书契 ¹¹ 以来,未之或纪 ¹²。故下人号而上诉,上帝¹³ 怀¹⁴而降监 ¹⁵,乃致命乎圣皇¹⁶。于是圣皇乃握乾符¹⁷,阐坤珍¹⁸,披¹⁹ 皇图 ²⁰,稽²¹ 帝文 ²²,赫然²³ 发愤,应若兴云,霆击昆阳 ²⁴,凭²⁵ 怒雷震。遂超大河 ²⁶,跨²⁷ 北岳 ²⁸,立号高邑²⁹,建都河洛。绍³⁰ 百王之荒屯,因造化 ³¹ 之荡涤 ³²,体元³³ 立制,继天 ³⁴ 而作 ³⁵。系³⁶³⁷³⁸,接汉绪³⁹,茂育⁴⁰ 群生 ⁴¹,恢复⁴² 疆宇,勋兼乎在昔,事勤乎三五 ⁴³。岂特方轨⁴⁴ 并迹,纷纷 ⁴⁵ 后辟 ⁴⁶,治近古之所务⁴⁷,蹈一圣之险易⁴⁸ 云尔哉。且夫建武之元 ⁴⁹,天地革命⁵⁰,四海之内,更造夫妇,肇⁵¹ 有父子,君臣初建,人伦实始 ⁵²,斯乃⁵³ 伏牺氏 ⁵⁴ 之所以基 ⁵⁵ 皇德 ⁵⁶ 也。分州土,立市朝 ⁵⁷,作盘舆,造器械,斯乃轩辕氏⁵⁸ 之所以开帝功 ⁵⁹ 也。龚行 ⁶⁰ 天罚 ⁶¹,应天顺人,斯乃汤、武之所以昭⁶² 王业也。迁都改邑,有殷宗 ⁶³ 中兴之则 ⁶⁴ 焉。即 ⁶⁵ 土之中,有周成 ⁶⁶ 隆平 ⁶⁷ 之制焉。不阶 ⁶⁸ 尺土 ⁶⁹ 一人之柄 ⁷⁰,同符⁷¹ 乎高祖 ⁷²。克己复礼⁷³,以奉终始,允⁷⁴⁷⁵乎孝文 ⁷⁶。宪章⁷⁷ 稽古 ⁷⁸,封岱⁷⁹ 勒成 ⁸⁰,仪⁸¹⁸²乎世宗 ⁸³。案⁸⁴《六经》而校德⁸⁵,眇⁸⁶ 古昔而论功,仁圣之事既该⁸⁷,而帝王之道备矣。
“往昔王莽作乱篡汉,大汉皇统因而中断,天意人心皆欲诛灭,天下百姓共歼国贼。当时战乱连接,生民几乎死尽,鬼神都将泯绝;沟壑白骨累累全无棺椁收敛,城郭房屋荡然只余断瓦残砖,尸体铺满郊原,鲜血流于谷川。秦王、项羽所造灾祸,未能及此一半,自有文字以来,从未载此大难。下民哭诉上天,上帝观察人间,传命于圣皇光武。圣皇手持天降之祥符,阐释地现之瑞物,披览皇图,考察帝书;勃然起兵,应者如云,昆阳以少胜众,声势有如雷霆。于是横渡大河,跨越北岳,立帝号于高邑,建京都于河洛。继续历代荒废了的事业,根据天意而涤荡弊政;以天地之德为法式创立制度,继承上天意旨而付诸实行。远承唐尧的传统,近接前汉的丰功,使一切生灵繁衍滋长,让四方疆域归于一统。光武帝的功勋已经盖过前代明主,他的事迹已经超过三皇五帝。难道能说他仅仅只与近代圣君并驾齐驱?只与近代明主一样把国务治理?难道能说他只是蹈袭个别圣君的安邦大计?在光武帝建武初年,天下革新。四海之内,夫妇之道重造,父子之礼始全,君臣之义初建,人伦从此开了新篇,像伏羲氏一样把皇德的基础铺奠。划分州土城池,建立邑镇集市,制作舟船车舆,制造器械用具,这就是轩辕氏所以开创皇业的措施。恭谨地代替上帝惩罚叛逆,适应天命而顺从人意,这乃是商汤、周武宏扬帝业的义举。迁都改邑,有殷王盘庚中兴的准则为据;建都中土,有西周成王隆盛的楷模可依。不凭分封之地与世袭之权,光武与高祖同受符命于上天;克己复礼而始终遵行,光武与文帝同样地恭肃而谨严;效古法据古礼,刻石碑封泰山,光武与汉武同样礼仪光灿。遵六经而与古帝比较德义,观往昔而与先贤论列功绩。仁圣之事既周全,帝王之道也完备。”
¹王莽:字巨君,汉元帝皇后之侄,新王朝的建立者。²祚(zuò):皇位。³天人:天意和人事。⁴生人:即生民,人民。⁵泯(mǐn)绝:灭绝。⁶壑(hè):山谷,坑地。⁷郛(fú):外城。⁸罔:无,没有。⁹厌:通“餍”,布满。¹⁰克:能够。¹¹书契:指文字。¹²纪:通“记”,记载。¹³上帝:天帝。¹⁴怀:怜悯,同情。¹⁵降监:指自上向下作监视。¹⁶圣皇:光武帝的尊称。¹⁷乾符:天之符瑞,是帝王受命于天的吉祥征兆,即指河图。¹⁸坤珍:地之符瑞,是帝王应之于地的吉祥征兆,即指洛书。¹⁹披:分解。²⁰皇图:封建帝王的版图。²¹稽:考核。²²帝文:天文。²³赫然:愤怒的样子。²⁴昆阳:汉县名,在今河南省叶县,新莽地皇四年(23)刘秀歼灭王莽的主力军王寻、王邑于此。²⁵凭:满,盛。²⁶大河:指黄河。²⁷跨:占据。²⁸北岳:恒山的古名,在今河北省曲阳县西北,与山西省接壤处。²⁹高邑:春秋时为晋国的鄗邑,西汉时为侯国。光武帝在此即位,因避讳,改名为高邑,故址在今河北省柏乡县北。³⁰绍:继承。³¹造化:创造化育,指天地。³²荡除:清除。³³体元:谓体法天地之德。一说谓置善德于身。³⁴继天:谓承天之志。³⁵作:起,出现。³⁶系:继。³⁷唐:即唐尧。³⁸统:统业,统绪事业。³⁹绪:业,指前人未竟之功业。⁴⁰茂育:繁盛滋长。⁴¹群生:一切生物。⁴²恢复:重新拓广。恢,大。⁴³三五:三皇五帝。⁴⁴方轨:两车并行。⁴⁵纷纷:众多。⁴⁶后辟:谓君。⁴⁷务:事务。⁴⁸险易:比喻理乱。⁴⁹元:开始。⁵⁰革命:古代认为帝王受命于天,因称改朝换代为革命。⁵¹肇(zhào):开始。⁵²实始:这才开始。⁵³斯乃:这就是。⁵⁴伏羲氏:中国远古神话中人类的始祖,传说他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又传说他创造八卦。⁵⁵基:始。⁵⁶皇德:天子的恩德。⁵⁷市朝:指国家的规模建制。⁵⁸轩辕氏:黄帝之号,古史记载黄帝,少典之子,姓公孙,居于轩辕之丘,故名曰轩辕。古史传说蚕桑、医药、舟车、宫室、文学之制,皆始于黄帝时代。后人以黄帝为中华民族的祖先。⁵⁹帝功:帝业,王业。⁶⁰龚行:恭行。龚,通“恭”。⁶¹天罚:上天的惩罚。⁶²昭:光大。⁶³殷宗:殷代的祖先,指盘庚。盘庚在王室衰乱时,率众自奄(今山东曲阜)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商复兴,史称殷商。⁶⁴则:准则,法则。⁶⁵即:就,至。⁶⁶周成:即周成王。⁶⁷隆平:盛平,升平。⁶⁸阶:凭借。⁶⁹尺土:极狭小的土地。⁷⁰柄:权力。⁷¹同符:古代用符契作为凭证,因称事情相同为同符。⁷²高祖:开国皇帝的庙号,这里指汉高祖刘邦。⁷³克己复礼:语出《论语·颜渊》,意思是约束自己的视、听、言、动,以回复和符合礼的要求。⁷⁴允:诚信,诚实。⁷⁵恭:恭谨。⁷⁶孝文:即汉文帝。⁷⁷宪章:效法。⁷⁸稽古:考求古事。⁷⁹封岱:帝王在泰山上筑土祭天。岱,泰山的别名。⁸⁰勒成:刻碑以记功。勒,雕刻。⁸¹仪:仪礼。⁸²炳:明。⁸³世宗:汉武帝死后的庙号,有一世之宗之意。⁸⁴案:通“按”,按照。⁸⁵校(jiào)德:量德,与古帝之仁德相比较。⁸⁶眇:远。⁸⁷该:通“赅”,尽备。

至于永平之际,重熙 ¹ 而累洽 ²,盛三雍³ 之上仪 ,修衮(gǔn)之法服 。铺 鸿藻 ,信 景铄 (shuò)¹⁰,扬世庙¹¹,正雅乐¹²。人神之和允洽¹³,群臣之序既肃¹⁴。乃动大辂(lù)¹⁵,遵皇衢(qú)¹⁶,省(xǐng)¹⁷巡狩 ¹⁸,躬览¹⁹ 万国之有无,考 ²⁰ 声教 ²¹ 之所被 ²²,散皇明²³ 以烛幽 ²⁴。然后增周旧,修洛邑²⁵,扇巍巍²⁶,显翼翼²⁷。光汉京于诸夏,总八方而为之极²⁸。是以皇城之内,宫室光明,阙庭²⁹ 神丽 ³⁰,奢不可逾,俭不能侈。外则因原野以作苑³¹,填流泉而为沼,发蘋藻³² 以潜鱼,丰圃 ³³ 草以毓 ³⁴ 兽。制同乎梁邹 ³⁵,谊³⁶ 合乎灵囿 ³⁷。若乃顺时节而蒐狩³⁸,简³⁹ 车徒 ⁴⁰ 以讲武,则必临之以《王制 ⁴¹》,考之以《风》《雅》⁴²。历《驺虞⁴³》,览《驷⁴⁴》,嘉《车攻⁴⁵》,采《吉日》,礼官整仪⁴⁶,乘舆乃出。于是发鲸鱼⁴⁷,铿⁴⁸ 华钟 ⁴⁹,登玉辂,乘时龙⁵⁰,凤盖⁵¹ 棽丽 ⁵²,和銮⁵³ 玲珑 ⁵⁴,天官⁵⁵ 景从 ⁵⁶,寝⁵⁷ 威盛容。山灵 ⁵⁸ 护野,属御 ⁵⁹ 方神 ⁶⁰,雨师⁶¹ 泛洒 ⁶²,风伯⁶³ 清尘 ⁶⁴。千乘雷起,万骑纷纭⁶⁵,元戎⁶⁶ 竟野,戈鋋 ⁶⁷⁶⁸云,羽旄 ⁶⁹ 扫霓,旌旗 ⁷⁰⁷¹天。焱焱炎炎 ⁷²,扬光飞文⁷³,吐焰生风,欱⁷⁴ 野喷山,日月为之夺明,丘陵为之摇震 ⁷⁵。遂集乎中囿⁷⁶,陈师案屯⁷⁷,骈⁷⁸ 部曲,列校队 ⁷⁹,勒⁸⁰ 三军 ⁸¹,誓将帅。然后举烽伐鼓,申令三驱⁸²,輶车⁸³ 霆激,骁骑 ⁸⁴ 电骛 ⁸⁵。由基⁸⁶ 发射范氏 ⁸⁷ 施御 ⁸⁸,弦不睼⁸⁹ 禽,辔不诡遇 ⁹⁰,飞者未及翔,走者未及去⁹¹。指顾⁹² 倏忽 ⁹³,获车已实⁹⁴,乐不极⁹⁵⁹⁶,杀不尽物。马踠 ⁹⁷ 余足,士怒未渫 ⁹⁸,先驱复路,属车⁹⁹ 案节 ¹⁰⁰。于是荐¹⁰¹ 三牺 ¹⁰²,效¹⁰³ 五牲 ¹⁰⁴,礼神祇¹⁰⁵,怀百灵¹⁰⁶。觐¹⁰⁷ 明堂 ¹⁰⁸,临辟雍¹⁰⁹,扬缉熙¹¹⁰,宣皇风¹¹¹,登灵台¹¹²,考休征¹¹³。俯仰乎乾坤¹¹⁴,参象¹¹⁵ 乎圣躬 ¹¹⁶,目中夏¹¹⁷ 而布德 ¹¹⁸,瞰四裔而抗棱¹¹⁹。西荡¹²⁰ 河源,东澹 ¹²¹ 海漘 ¹²²,北动幽崖¹²³,南趯朱垠¹²⁴。殊方别区,界绝而不邻,自孝武¹²⁵ 之所不征,孝宣 ¹²⁶ 之所未臣,莫不陆讋 ¹²⁷ 水栗 ¹²⁸,奔走而来宾。遂绥¹²⁹ 哀牢 ¹³⁰,开永昌¹³¹,春王¹³² 三朝 ¹³³,会同¹³⁴ 汉京。是日也,天子受四海之图籍 ¹³⁵,膺¹³⁶ 万国之贡珍,内抚诸夏,外绥百蛮 ¹³⁷。尔乃盛礼¹³⁸ 兴乐,供帐 ¹³⁹ 置乎云龙 ¹⁴⁰ 之庭,陈百寮而赞 ¹⁴¹ 群后 ¹⁴²,究皇仪¹⁴³ 而展帝容 ¹⁴⁴。于是庭实¹⁴⁵ 千品,旨酒 ¹⁴⁶ 万钟 ¹⁴⁷,列金罍¹⁴⁸,班¹⁴⁹ 玉觞¹⁵⁰,嘉珍御,太牢飨。尔乃食举《雍》彻,太师奏乐,陈金石,布丝竹,钟鼓铿鍧,管弦烨煜。抗五声,极六律,歌九功,舞八佾,《韶》《武》备,泰古华。四夷间奏,德广所及,僸佅兜离,罔不具集。万乐备,百礼暨,皇欢浃,群臣醉,降烟熅,调元气,然后撞钟告罢,百寮遂退。
“至于明帝永平之际,则愈加光明愈加协和。于三雍宫举行隆重典礼,明帝将绣龙的礼服穿着。铺叙宏伟的文章,发扬光辉的美德。传颂世祖的庙号,端正庙堂之雅乐。人神之关系的确和谐,群臣之序列又很肃穆。于是车驾出动,沿着康庄的皇衢。巡视四方,考核守牧。观览万邦的民风习俗,考察教化之普及程度;广布帝王的神明,照亮幽远的区域。然后扩充周代京城的旧制,增修洛阳的宫室,宏扬巍峨的雄姿,显现壮伟的气势,向藩国显耀汉京的光彩,让它成为统领八方的标志。于是皇城之内,宫室光明,城阙门庭,壮丽神圣,豪华处不越法度,俭朴处也不过分。皇城之外,就原野而建苑囿,疏流泉而为沼湖,蘋藻繁盛以藏鱼,圃草丰茂而育兽,体制同于梁邹,意义合乎灵囿。如果顺应时节而猎禽兽,检阅车卒而习武事,则必定按照《礼记》中的《王制》,参考《风》《雅》中有关田猎的诗。观《驺虞》,阅《驷铁》,赞《车攻》,择《吉日》,礼官整饬威仪,车驾方才出去。于是举起鲸鱼形的钟杵冲撞,铸有篆文的华钟发出巨响,登上玉饰的宝车,乘坐六匹骏马所拉的猎车,绣凤的伞盖随风飘动,行进的车马銮铃叮咚,百官小吏如影一般跟从,寝息兵威而隆盛礼容。山林之神在原野护卫,四方之神驾车跟随,雨师遍洒道路,风伯清除尘灰。千辆兵车起动如雷,上万骑卒你进我随,巨型战车在郊野布满,长戈短矛遮蔽了云天,羽旄上扫霓虹,旌旗拂过苍穹。刀矛挥动只觉火花闪亮,旗帜飘荡但见文彩飞扬,刀枪耀空如喷吐光焰,车马奔过似长风翻卷。山岳和着平野,清气随着回旋。日月因而暗淡,丘陵为之震撼。于是苑囿的中央,集中了全部兵将。部曲相并陈,校队列成行。布置了三军,告戒了将领。然后举起烽火,战鼓轰鸣,宣布田猎按“三驱”的原则进行,轻车如迅雷激震,骁骑如闪电穿云。养由基般的射手弯弓搭箭,范氏般的驭手驾车疾行,不射杀迎面逃来的惊惶之兽,不射杀侧面飞过的恐惧之禽。朝前逃的鸟刚起飞就中箭坠落,朝前奔的兽未跑远就受伤难行。指手顾盼之间,获车已经满盈。寻欢而不极乐,猎物而不杀尽。骏马尚有余力,士卒锐气犹存。先驱已上归途,属车缓缓随行。于是向天地宗庙把三牺进呈,还献上麇鹿麏狼兔等五牲,不但敬礼天神地祗,而且招徕各种神灵。接见诸侯于明堂,宣布政教于辟雍,发扬光明之盛德,显示圣君之仁风。登上高入云端的灵台,考察天降瑞物的吉征,仰观上天又俯察大地,反思皇德是否与天地合一。观览中国而广布仁德,眺望四边而远扬神威,西荡黄河源头,东震大海之滨,北动幽深山崖,南耀朱红之境。直到异域殊方,边界隔绝而不相邻之邦;武帝所不曾征讨,宣帝所未能归降,无不既畏又敬,水陆兼程,奔赴中国而俯首称臣。于是哀牢倾服,永昌归顺。春天诸侯朝觐,一齐会同洛京。这一天,明帝接受四海所呈之版图户籍,受纳万国所贡的异宝奇珍,内安华夏诸侯,外抚蛮邦夷民。继而盛陈礼乐之器,供帐于云龙之庭。百官引各藩王入宫,先行朝觐的礼仪,后瞻君主的圣容。宫庭满陈佳肴千种,美酒万钟,金罍列成队,玉杯排成行,将美味尽用,把三牲遍赏,进餐伴以《雍彻》之乐声,乐师指挥演奏的进行。陈列编钟编磬,布置琴瑟箫笙,钟鼓之声庄重悠永,管弦之声激越热情,五声高奏,六律弹尽,《九功》的歌声嘹亮入云,《八佾》的舞姿高雅动人;《韶乐》《武乐》尽奏,太古之曲毕陈;四夷之乐穿插其间,因大汉声威影响遥远,《僸佅》、《兜离》等曲也来此助欢。万种音乐齐备,行完百种礼仪,皇帝欢愉,群臣沉醉,此时天降烟煴,调和人间元气。然后撞钟宣告礼毕,百官方才谢恩退去。”
¹重熙:光明又光明。²累洽:太平相承。³三雍:指明堂、辟雍、灵台,古代封建帝王举行祭祀典礼的场所。⁴上仪:隆重的礼节。⁵衮龙:衮卷龙衣,古代帝王及上公绣龙的礼服。⁶法服:礼法规定的标准服。⁷铺:布。⁸鸿藻:大而错杂的花纹。⁹信:通“伸”。¹⁰景铄:谓大的美德。景,大;铄,通“烁”,美。¹¹世庙:高祖之庙。孝明帝尊光武帝庙号为世庙。¹²雅乐:用于郊庙朝会的正乐。正雅乐:指依谶文改大乐(音乐名)为大予乐(亦音乐名)。¹³允洽:和美,信实。¹⁴肃:严正。¹⁵大辂:即玉辂,玉饰的皇帝专用车。¹⁶皇衢:驰道。¹⁷省方:视察四方。¹⁸巡狩:同“巡守”,古代帝王五年一巡守,视察诸侯所守之地。¹⁹躬览:亲自观览。²⁰考:考察。²¹声教:威声和教化。²²被:及。²³皇明:天子之明德。²⁴烛(zhú)幽:照明幽暗之处。²⁵洛邑:即洛阳。²⁶巍巍:形容宫阙高大的样子。²⁷翼翼:形容宫阙庄严雄伟的样子。²⁸极:中,谓洛阳在诸夏之中。²⁹阙庭:宫廷和阙廷。³⁰神丽:奇异美丽。³¹苑(yuàn):帝王及贵族游玩和打猎的风景林园。³²蘋藻:都是水草名。³³圃(pǔ):种植蔬菜、花果或苗木的地方,周围无垣篱。³⁴毓(yù):同“育”,养育。³⁵梁邹:两者都是汉县名,在今山东省邹平县东北。³⁶谊:义理。³⁷灵囿(yòu):神圣之囿。³⁸蒐(sōu)狩:打猎。春猎为蒐,冬猎为狩。³⁹简:查检,检阅。⁴⁰车徒:兵车及步卒。⁴¹王制:王者的制度。《礼记》《荀子》皆有《王制》篇,记先王治国之制度。⁴²《风》《雅》: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大雅》《小雅》。⁴³驺虞:《诗经·召南》中的诗篇名。⁴⁴《驷》:《诗经·秦风》中的诗篇名。⁴⁵《车攻》《吉日》:都是《诗经·小雅》中的诗篇名。⁴⁶整仪:整齐威仪。⁴⁷鲸鱼:谓刻杵作鲸鱼形。⁴⁸铿(kēng):撞击。⁴⁹华钟:钟有篆刻之纹,故谓华钟。⁵⁰时龙:应时的龙。⁵¹凤盖:凤凰伞,帝王仪仗用。⁵²棽(shēn)丽:纷垂摇扬的样子。⁵³和鸾:车铃。⁵⁴玲珑:清越的声音。⁵⁵天官:泛指百官。⁵⁶景(yǐng)从:紧相追随,如影随形。⁵⁷寝:盛。⁵⁸山灵:山神。⁵⁹属御:属车之御。⁶⁰方神:四方之神。⁶¹雨师:司雨之神。⁶²泛洒:遍洒。⁶³风伯:司风之神。⁶⁴清尘:拂除尘垢。⁶⁵纷纭:盛多的样子。⁶⁶元戎:古代大型的兵车。⁶⁷鋋(chán):铁把短矛。⁶⁸彗:扫。⁶⁹羽旄(máo):羽旗。⁷⁰旌(jīng)旗:旗帜的通称。⁷¹拂:掠过。⁷²焱(yàn)焱炎炎:形容戈矛车马光彩闪烁的样子。⁷³文:色彩交错。⁷⁴欱(hē):啜,吸吮。⁷⁵摇震:晃动。⁷⁶中囿:即囿中。⁷⁷案屯:止军驻扎。案,止住。⁷⁸骈(pián):并列。⁷⁹校队:部队。⁸⁰勒:治,统御。⁸¹三军:周制天子六军,三居一编,故言三军。这里泛指军队。⁸²三驱:即三田。天子、诸侯每年三度田猎,猎时必驱,故称田猎为驱。⁸³輶(yóu)车:驱逆之车。⁸⁴骁(xiāo)骑:勇猛的骑兵。⁸⁵电骛(wù):电驰,形容迅速。⁸⁶由基:即养由基,春秋时楚人,善射。⁸⁷范氏:指赵简子之御人。⁸⁸施御:驾驭。⁸⁹睼(dì):视。⁹⁰诡遇:指打猎时不按礼法规定而横射禽兽。⁹¹去:离去。⁹²指顾:谓手指而目顾,极言其迅速。⁹³倏(shū)忽:转眼之间。⁹⁴实:充满。⁹⁵极:尽。⁹⁶盘:乐。⁹⁷踠(wǎn):屈曲。⁹⁸渫(xiè):消散。⁹⁹属车:皇帝侍从的车子。¹⁰⁰案节:按辔调节马的步伐。案,通“按”。¹⁰¹荐:进,献。¹⁰²三牺:指祭天、地、宗庙之牺。¹⁰³效:呈献。¹⁰⁴五牲:指麋(mí)、鹿、麏(jūn)、狼、兔。¹⁰⁵神祇(qí):天神和地神。¹⁰⁶百灵:百神。¹⁰⁷觐(jìn):古代诸侯秋朝天子为觐。¹⁰⁸明堂: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¹⁰⁹辟雍:汉祭祀之所。¹¹⁰缉熙:犹言积渐至于光明。¹¹¹皇风:谓天子之德。¹¹²灵台:汉代观察天文气象之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西北。¹¹³休征:谓休美之征验,犹吉利的征兆。¹¹⁴乾坤:天地的代称。¹¹⁵参象:观象。¹¹⁶圣躬:天子之圣体。¹¹⁷中夏:中国。¹¹⁸布德:广施恩德。¹¹⁹抗稜:振举威势。¹²⁰荡:疏通。¹²¹澹:触动。¹²²海漘(chún):海边。¹²³幽崖:寂静的山崖。¹²⁴朱垠:南方。¹²⁵孝武:即汉武帝刘彻。¹²⁶孝宣:即汉宣帝刘询。¹²⁷讋(zhé):恐惧。¹²⁸栗(lì):恐惧。¹²⁹绥:安抚。¹³⁰哀牢: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¹³¹永昌:汉郡名,辖境相当于今云南省大理民族自治州及哀牢山以西地区。¹³²春王:即春王月,周王正月之别名。¹³³三朝(zhāo):元日。颜师古注《汉书·孔光传》曰:“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¹³⁴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帝王曰会,众见曰同。¹³⁵图籍:地图和户籍。¹³⁶膺(yīng):受。¹³⁷百蛮:指与华夏对称的诸少数民族。¹³⁸盛礼:隆盛之礼。¹³⁹供帐:供设帷帐。¹⁴⁰云龙:汉洛阳宫门名,以云龙为饰,故名。¹⁴¹赞:引。¹⁴²群后:谓众诸侯。¹⁴³皇仪:天子之仪容。¹⁴⁴帝容:帝王之威容。¹⁴⁵庭实:贡献之物。¹⁴⁶旨酒:美酒。¹⁴⁷钟:古代酒器名,圆形似壶。¹⁴⁸金罍(léi):古代酒器名,尊形,饰以金,刻以云雷之象。¹⁴⁹班:谓排列。¹⁵⁰玉觞(shāng):玉杯,酒器。

于是圣上亲万方之欢娱,又沐浴 ¹ 于膏泽 ²,惧其侈心³ 之将萌 ,而怠于东作 也。乃申旧间,下明诏 ,命有司,班 宪度 ,昭¹⁰ 节俭,示太素 ¹¹。去后宫之丽饰¹²,损乘舆¹³ 之服御 ¹⁴,抑工商之淫业¹⁵,兴农桑之盛务¹⁶。遂令海内弃末¹⁷ 而反本 ¹⁸,背伪而归真,女修织紝¹⁹,男务耕耘,器用陶²⁰²¹,服尚素玄。耻纤靡 ²² 而不服,贱奇丽而弗珍,捐金于山,沈 ²³ 珠于渊。于是百姓涤瑕 ²⁴ 荡秽 ²⁵ 而镜至清,形神 ²⁶ 寂漠 ²⁷,耳目弗营²⁸,嗜欲之源灭²⁹,廉耻之心生,莫不优游³⁰ 而自得,玉润而金声。是以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 ³¹ 盈门,献酬交错,俎豆 ³²³³莘,下舞上歌,蹈德咏仁。登降 ³⁴ 饫宴 ³⁵ 之礼既毕,因相与 ³⁶ 嗟叹玄德 ³⁷,谠言³⁸³⁹说,咸 ⁴⁰ 含和 ⁴¹ 而吐气,颂曰:“盛哉乎斯世!”
“君王见万方如此欢乐,享受着上天赐予的恩泽,惟恐奢侈之心萌生,而怠慢于田间劳作。于是重申旧有的制度,下达圣明的诏书,命令有关的臣僚,把具体的章程宣布,崇尚节俭,表彰朴素。摒除后宫的奢侈装饰,减少乘舆的车服用物;贬抑工商之末业,振兴农桑之要务;于是天下百姓弃工商而重农耕,背虚伪而归真诚。妇女精于织纴,男子专于耕耘;采用陶罐、葫芦等质朴器皿,选择颜色素淡的俭朴衣裙;轻视精美的衣裳而不穿着,鄙弃奇丽的饰品而不以为珍;弃金于山,沉珠于渊。于是百姓涤净污秽观念,取法于天道自然;形神保持澹泊宁静,耳目不为外物沾染。嗜欲之根源去净,廉耻之思想产生。万民之心情优游乐业,自得自尊;万民之品德如玉之润,似金之声。因此,四海之内学校如林,青年学子济济盈门。进献酬答之礼仪往来交错,俎豆之类的礼器陈列繁多,堂下的学子起舞,堂上的师尊咏歌,舞蹈颂扬帝功,歌声赞美仁德。尊卑饮宴之礼已毕,赞叹美德具备的皇帝。各人发表良言宏议,内怀中和之德,吐纳天地元气。最后齐声颂扬:多么伟大啊,这圣明的时期!”
¹沐浴:浸身,置身。²膏泽:比喻恩泽。³侈心:奢侈、放纵之心。⁴萌:萌芽,开始。⁵东作:指春耕生产。⁶明诏:圣明的诏书。⁷有司:官吏。古代设官分职,事各有专司,因称官吏为有司。⁸班:通“颁”,颁布。⁹宪度:法度。¹⁰昭:彰明,显示。¹¹太素:朴素。¹²丽饰:华丽的装饰。¹³乘舆:皇帝乘坐的车子。¹⁴服御:衣服车马之类。¹⁵淫业:末业。¹⁶盛务:可大可久的事业。¹⁷末:指商业。¹⁸本:指农业。¹⁹织纴(rèn):以丝织布。纴,织布帛的丝缕。²⁰陶:瓦器。²¹匏(páo):葫芦之属。²²纤靡:纤细华丽。²³沈:同“沉”。²⁴瑕:比喻事物的缺点。²⁵秽:谓秽行、秽德。²⁶形神:身体与精神。²⁷寂漠:同“寂寞”,寂静。²⁸营:通“荧”,迷乱,迷惑。²⁹源灭:根本消灭。³⁰优游:悠闲自得的样子。³¹庠(xiáng)序:古代地方所设的学校,与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泮宫等大学相对而言。³²俎(zǔ)豆:都是古代宴客、朝聘、祭祀的礼品。俎,置肉的几;豆,盛干肉一类食物的器皿。³³莘(shēn)莘:众多的样子。³⁴登降:上下。³⁵饫(yù)宴:宴饮。³⁶相与:共同。³⁷玄德:潜蓄不著于外的品德。³⁸谠(dǎng)言:善言,正直的话。³⁹弘:大。⁴⁰咸:都。⁴¹含和:内藏温和之气。

今论者但知诵虞、夏之《书 ¹》,咏殷、周之《诗²》,讲羲、文之《易³》,论孔氏之《春秋》,罕能精古今之清浊,究 汉德之所由。唯子颇识旧典,又徒驰骋 乎末流 。温故知新 已难,而知德者鲜 (xiǎn) 矣。且夫僻界 ¹⁰ 西戎,险阻四塞 (sài)¹¹,修其防御,孰与处乎土中,平夷¹² 洞达,万方辐凑 ¹³?秦岭、九崚,泾、渭之川,曷若四渎(dú)¹⁴、五岳¹⁵,带河溯洛,图书¹⁶ 之渊?建章、甘泉,馆御 ¹⁷ 列仙,孰与灵台、明堂,统和 ¹⁸ 天人 ¹⁹?太液、昆明,鸟兽之囿,曷若辟雍海流,道德之富?游侠逾侈²⁰,犯义侵礼,孰与同履²¹ 法度,翼翼 ²² 济济 ²³ 也?子徒习秦阿 (ē)(páng)²⁴之造 ²⁵ 天,而不知京洛 ²⁶ 之有制也。识函谷之可关,而不知王者之无外也。
“如今论者只知诵虞夏之《书》,咏殷周之《诗》,讲伏羲、文王之《易》,论孔氏之《春秋》,很少能通古今之演变,探汉德之渊源。先生对过时的旧章陈典颇有钻研,对往日的奢侈风习又很迷恋,温故知新已属不易,想知当今盛德就更为困难。况且长安与西戎相连,位置偏处西部,四面关塞险阻,借以作为防御,怎比得上东都,居于大地中部,平旷通达,万方归服,有如车轮辐条,都集中于车毂?西都依傍秦岭、九嵕之山,挟带泾水、渭水之川,怎比得上东都四河贯穿,五岳岿然,河图、洛书之瑞,都在水中呈现?西都的建章、甘泉,接纳众神列仙,怎比得上东都的灵台、明堂,是宣扬教化之宫,统和天人之殿?西都的太液、昆明之池沼,畜养鸟兽之囿苑,怎比得上东都之辟雍,环水既深且宽,象征道德之富,如像四海无边?西都之游侠逾法越纪,犯礼侵义,怎比得上东都之人同遵国家法纪,都有谦恭容仪?先生只知道阿房宫高耸入云,哪里知道东都的制度无比昌明;先生只知道函谷关可以封锁,哪里知道王道的威力无往不胜!”
¹书:指《尚书》。²诗:指《诗经》。³羲文之易:伏羲画八卦,周文王作卦辞。⁴清浊:犹善恶。⁵究:探究。⁶驰骋:纵马奔驰,引申为奔竞,趋赴。⁷末流:犹下流,谓诸子。⁸温故知新:语出于《论语·学而》。⁹鲜:少。¹⁰僻界:偏鄙之界。¹¹四塞:指四面皆有天险,可作屏障。¹²平夷:平坦。¹³辐凑:如辐之凑于毂,比喻聚集一处。¹⁴四渎:古代对四条独流入海的大川的总称,即江(长江)、河(黄河)、淮、济。¹⁵五岳: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¹⁶图书:河图洛书的简称。《汉书·五行志》曰:“河出图,洛出书。”¹⁷馆御:设台以进御神仙。¹⁸统和:统一和合。¹⁹天人:天下之人。²⁰逾侈:奢侈逾礼,指西都宾云“列肆侈于姬、姜”等。²¹履:施行,执行。²²翼翼:恭敬的样子。²³济济:众多的样子。²⁴阿房:即阿房宫,秦代著名的大建筑物,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阿房村。²⁵造:至。²⁶京洛:京都洛阳。

主人之辞未终,西都宾矍 (jué)¹失容 ²,逡(qūn)³降阶,惵 (dié)意下 ,捧手 欲辞。”主人曰:“复位,今将授予以五篇之诗。”宾既卒业 。乃称曰:“美哉乎斯诗!义正乎扬雄,事实乎相如,匪唯主人之好学,盖乃遭遇乎斯时也。小子 狂简,不知所裁¹⁰,既闻正道,请终身而诵之¹¹。”其诗曰:
东都主人的话尚未说完,西都宾客惶恐得变了容颜。他退席下了阶沿,情绪异常低沉,拱手告辞欲还。主人说道:“请回来坐下,我将告诉你颂诗五篇。”宾客既已听完,不禁连声称赞:“多美好啊,这些诗篇!意义比扬雄之赋更正,内容比相如之赋更真,不仅是由于主人有丰富学问,更主要的还是时代的真实反映。小子志虽大而才鲁钝,不知浅深,既闻诗中所言的正道,定将把它吟诵一生!”其诗为:
¹矍然:惊惶四顾的样子。²失容:犹“失色”,因恐惧而变了脸色。³逡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⁴惵然:恐惧的样子。⁵意下:心中。⁶捧手:犹拱手,表示敬佩。⁷卒业:诵读全篇。⁸小子:表示轻蔑的称呼。⁹狂简:谓志大而于事疏略。¹⁰裁:节制,控制。¹¹诵之:诵读这五首诗。

明堂诗
明堂诗

(wū)¹²明堂,明堂孔阳³
啊!光辉的明堂,是多么明朗。
¹於:叹美之辞。²昭:明。³孔阳:甚明。

圣皇宗祀,穆穆煌煌。
圣皇祭祀祖先,礼仪庄严辉煌。
圣皇:称颂光武帝。宗祀:谓庙祭。穆穆:肃敬、恭谨的样子。煌煌:美盛的样子。

上帝 ¹ 宴飨 (xiǎng)²,五位³ 时序。
上帝亲临宴会,五神依次就位。
¹上帝:上古之帝。²宴飨:谓神受飨。³五位:五方之神,即东方苍帝威灵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矩、北方黑帝汁文纪。

谁其配之,世祖光武。
有谁可以作陪?世祖光武皇帝。

普天率土¹,各以其职。
天下所有诸侯,各尽自己职守。
¹普天率土:普天,犹言遍天下。率土:谓境域以内。这一造语出自《诗经·小雅·北山》篇。

(yī)¹缉熙²,允怀多福。
啊,盛德无比光明,必致无限幸福。
¹猗欤:叹美之词。²缉熙:光明。允:诚信。怀:归向,来到。

辟雍诗
辟雍诗

乃流辟雍,辟雍汤 (shāng)¹
辟雍环绕清流,碧波滚滚滔滔。
¹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

圣皇莅 (lì)¹ 止,造舟为梁²
圣皇亲临雍宫,连接舟船成桥。
¹莅:来临。²造舟为梁:谓连舟为浮梁。

(pó)¹国老,乃父乃兄。
国老德高望重,有如慈父长兄。
¹皤皤:头发斑白的样子。

抑抑 ¹ 威仪 ²,孝友³ 光明。
圣皇仪容谦诚,孝友之心光明。
¹抑抑:谦谨的样子。²威仪:庄严的容貌举止。³孝友:孝顺父母与友爱兄弟。

(wū)¹太上²,示我汉行³
啊!显赫光耀的圣君,大汉道德的典型。
¹於赫:赞叹词。²太上:指太古立德贤圣之人。³行:遵行。

洪化 ¹ 惟神,永观 ² 厥成。
德化万民如神,将见大功告成。
¹洪化:谓德化普及。²观:示。

灵台诗
灵台诗

乃经 ¹ 灵台,灵台既崇。
灵台既已建成,楼台崇高入云。
¹经:量度。崇:高。

帝勤时登 ¹,爰(yuán)²³休徵。
明帝经常登临,考察瑞物吉征。
¹时登:以时登之。²爰:于是,乃。³考:考核。

三光 ¹²³,五行 布序
日月星辰明丽,五行井然有序。
¹三光:指日、月、星。²宣:布。³精:明。⁴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⁵布序:谓各顺其性,无谬戾。

习习 ¹ 祥风 ²,祁(qí)³甘雨。
轻拂的祥风和煦,飘着舒缓的甘雨。
¹习习:形容微风和煦的样子。²祥风:和风。³祁祁:犹徐徐。

百谷蓁 (zhēn)¹,庶草蕃庑(wú)²
田畴的百谷繁荣,郊原的众草茂盛。
¹溱溱:茂盛的样子。²蕃芜:滋长茂盛。

屡惟豊年,於 (wū)¹乐胥²
连年都获得丰收,啊,圣皇是多么欢欣!
¹於皇:叹大。²乐胥:喜乐。胥,语助词。

宝鼎诗
宝鼎诗

岳修贡兮川效珍,吐金景 ¹ 兮歊 (xiāo)² 浮云。
山岳生产贡品啊,河水献出奇珍。山川放射金光啊,升起朵朵祥云。
¹金景:黄金色之光。²歊:气上升的样子。

宝鼎见兮色纷縕 (yùn)¹。焕² 其炳 ³ 兮被龙文
王洛山发现宝鼎啊,色彩纷繁而交映。焕发灿烂的光辉啊,布满美妙的龙文。
¹纷縕:纷繁,繁盛。²焕:焕然光彩。³炳:光辉灿烂。⁴龙文:龙形的花纹。

登祖庙 ¹ 兮享圣神 ²。昭灵德³ 兮弥 亿年。
进奉宗庙殿堂啊,献于祖先神灵。显示先皇灵德啊,亿年永播清芬。
¹祖庙:先祖之庙。²圣神:指智德至极,无所不通,神妙不可思议的天子。³灵德:灵妙之德。⁴弥:终于,尽于。

白雉诗
白雉诗

启灵篇 ¹ 兮披 ² 瑞图 ³,获白雉(zhì) 兮效素乌,嘉祥 (fù)兮集皇都
翻开灵篇啊观看皇图,获取白雉啊,献上素乌。不少祥瑞啊集于京城。
¹灵篇:谓河、洛之书。²披:分解。³瑞图:祥瑞之图。⁴白雉:古代迷信以白雉为祥瑞。⁵嘉祥:吉祥。⁶阜:大,多。⁷皇都:天子之宫城。

发皓 (hào)¹ 羽兮奋 ²(qiáo)³,容洁朗 兮于纯精
不少祥瑞啊集于京城,展翅翘尾啊白如玉英。颜色光洁啊而且晶莹。
¹皓:白。²奋:鼓起。³翘英:美丽的尾羽。⁴洁朗:清洁明朗。

彰皇德兮侔 (móu)¹ 周成 ²。永延长兮膺³ 天庆
显示皇德啊可配周成。千年万载啊,受天之福荫!
¹侔:相等。²周成:即周成王。³膺:受。⁴天庆:上天之福庆。

杜笃的《论都赋》建议迁都长安,写得很策略;班固 维护建都洛阳,在处理对前汉西都评价上,也极为谨慎小心。《西都赋》本为赞美、夸耀之词,不用说。《东都赋》开头云:

东都主人喟然而叹曰:“痛乎风俗之移人也。子实秦人,矜夸馆室,保界河山,信识昭襄而知始皇矣,乌睹大汉之云为乎?”

批评的矛头对准的是秦皇而非汉帝。下面接着一小段写“大汉之开元”,十分概括。因为后汉以承前汉之皇统自居,对前汉不能不加肯定;但从前、后汉的比较来说,当时统治者需要的是对后汉功业和东都洛阳的赞扬、歌颂,故对前汉的功业不能作太具体、详细的表述。下面说:“今将语子以建武之治,永平之事,监于太清,以变子之惑志”,开始对后汉王朝功业、礼制的铺叙。又说:“迁都改邑,有殷宗中兴之则焉;即土之中,有周成隆平之制焉。”又从历史方面来论证定都洛邑,前有先例,且居天下之中,得地利之便。由赋中内容的安排和措词的上下照应情况,可以看出当时最高统治者的心态和 班固 对此的把握。

《东都赋》以封建礼法为准则,赞扬了建武、永平的盛世,以“盛乎斯世”一语作为大段描述的结尾,对西都宾先予称赞,再予批评,行文摇曳多姿,善于达意。下面又将西都同东都的形势及风俗直接加以比较:“且夫辟界西戎,险阻四塞,修其防御,孰与处乎土中,平夷洞达,万方辐凑?秦岭九崚,泾渭之川,曷若四渎五岳,带河泝洛,图书之渊?建章、甘泉,馆御列仙,孰与灵台、明堂,统和天人?太液、昆明,鸟兽之囿,曷若辟雍海流,道德之富?游侠逾侈,犯义侵礼,孰与同履法度,翼翼济济也?”态度鲜明地称赞东都洛阳地利、形势及礼俗之淳厚,建筑、设置之合于王道。“统和天人”、“同履法度”,点出了《东都赋》的主题;“图书之渊”、“道德之富”,是《东都赋》着力铺叙、宣扬之所在。下面照应《两都赋》开头部分:“子徒习秦阿房之造天,而不知京洛之有制也;识函谷之可关,而不知王者之无外也”。完全以一个新的尺度来衡量秦(实际上是代指前汉)和东汉王朝政教之得失。接着以西都宾的折服为赋正文部分的收束。这同《上林赋》的结尾完全一样。但整个说来,班固的《两都赋》开头、结尾、过渡等章法更为严谨、自然,且富于情态,长于韵味。

班固此赋由于创作的目的在于表述一个政治问题上的个人见解,甚至是为了参与一场争论,故它不似《子虚》、《上林》的有很多虚夸的部分,以气争胜,而更多实证。它主要不是抒发一种情感,表现一种精神,而是要表现一种思想,体现一种观念。这也可以说是同时代风气有关,是当时文风和社会风气的体现。另外,同该赋中强调礼制、强调崇儒思想相一致,赋的语言典雅和丽(马积高《赋史》即已指出这一点),节奏步武从容,和銮相鸣,可谓金声玉振,有庙堂朝仪的风度。

在结构上,此赋对《子虚》、《上林》也有突破,上文已言及。下面再看看其结尾上的创意。作为全赋的结束,《东都赋》末尾不是在西都宾“矍然失容,逡巡降阶,惵然意下,捧手欲辞”之后即结束,下面接上说:“主人曰:复位,今将授予以五篇之诗。”大约是考虑到下面即录附诗,会使结尾割裂而失去风韵,故将诗附于篇末,而以西都宾的称赞为结尾:宾既卒业,乃称曰:“美哉乎斯诗!义正乎扬雄,事实乎相如,匪唯主人之好学,盖乃遭遇乎斯时也。小子狂简,不知所裁,既闻正遭,请终身而诵之。”显得轻松而诙谐,多少带有一点寓言的味道,使这篇骋辞大赋在庄严之中,带有活泼之气。其中“义正乎扬雄,事实乎相如”,也可以看作是班固自己对《两都赋》特色的概括。

因为此赋写洛阳的形胜、制度、文物等,同《子虚》、《上林》的仅写田猎者相比,内容要更为丰富、开阔,也更能集中地、多角度、多方面地展现一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因而后世时有人加以摹拟,形成“京都赋”的类型。《昭明文选》分赋为十五类,“京都赋”列在第一。《文苑英华》、《历代赋汇》等也有“京都”或“都邑”一类。

尽管在班固之前已有京都赋之作,但能使这类题材以及表现方式、结构方式结合而形成大赋的一种门类,乃有赖于此赋取得的成就。历史上很多优秀的作品,尤其具有某方面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往往成为后来作家学习、甚至摹拟的范本。班固之前的京都之作,扬雄的《蜀都赋》已有残缺,崔骃、傅毅的《反都赋》只余残章剩句,傅毅《洛都赋》也有残缺,便说明了它们的历史地位。

作者简介
班固(32 年—92 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班固一生著述颇丰。作为史学家,《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班固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同时,班固还是经学理论家,他编辑撰成的《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使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

一生之敌

作为东汉最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班固引赢得了后世学者的广泛赞誉。在史学界,他与司马迁一起被称为“班马”或“马班”;在文学界,他又与扬雄、张衡一起被称为“班扬”、“班张”,也有人将他与马融并称“班马”。可这些人虽与班固齐名,却不与之同时。难道班固的学问在当时真是独步天下,没有对手吗?

其实不然。与班固同期也有些与之齐名的文人,傅毅就是其一。两人本是太学同学,经历也极为相似,却在文学创作中互不服气,一生中在文学和史学领域有过数次“交锋”。因此,把两人称作“一生之敌”,并不为过。

据陈其泰先生考证,班固在光武帝建武二十三年(47),即 16 岁时到洛阳太学求学,与傅毅成为同学。从《后汉书·崔骃传》中崔骃“少游太学,与班固、傅毅同时齐名”的记载来看,这种说法不无依据。当时,班、傅两人已与崔骃一起在太学中崭露头角了。

后来,由于要为父守丧,班固不得不离开太学,回老家居忧。直到汉明帝永平五年(62),班固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逮至洛阳,后被汉明帝赦免,除兰台令史,作《世祖本纪》。之后,班固迁为郎,典校秘书,“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事,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之”。这样,曾经的太学同学又在洛阳相遇。不过,这时的班固,地位已在傅毅之上。据《后汉书·刘复传》记载,刘复“与班固、贾逵共述汉史,傅毅等皆宗事之”。

傅毅可能无法接受曾与自己齐名的同学位居自己之上,于是写了篇文章发牢骚。对此,《后汉书·傅毅传》作了如实的记载:“(傅)毅以显宗 (即汉明帝) 求贤不笃,士多隐处,故作《七激》以为讽。”看来,当时傅毅对自己地位低下的不满是众人皆知的。在这种情况下,他和班固的较量自然不少,而汉明帝也给他们创造了不少比试的机会。

永平十七年,汉明帝召班固、傅毅、贾逵等人诣云龙门,问司马迁在《秦始皇本纪》中所下的赞语有无不对的地方。因编纂《汉书》而对《史记》了如指掌,班固自然大胜。他率先回答,说赞语中引用贾谊《过秦篇》的“向使子婴有庸主之才,仅得中佐,秦之社稷,未宜绝也”一句是不对的,赢得了汉明帝的认可。

又据《论衡》记载:“永平中,神雀群集,孝明诏上《神爵颂》。百官颂上,文皆比瓦石。唯班固、贾逵、傅毅、杨终、侯讽五颂金玉,孝明览焉。”汉明帝时神雀群集只见于永平十七年。班固、傅毅献赋也当在此时。这次,二人的创作均得到了汉明帝的称赞,平分秋色。

汉明帝时班固曾作《两都赋》,傅毅也作了《洛都赋》、《反都赋》,反对迁都长安,无形中也构成一次“较量”。但史书并没有记载这次“较量”的确切时间,只是班固在《两都赋》中说到,当时东都洛阳修建宫室园林“以备制度”而西土耆老却倡议迁都。不过,当时有一次同样主题、同样背景的创作,为确定这次“较量”的时间提供了线索。

《后汉书·王景传》记载:“建初七年 (82),(王景) 迁徐州刺史。先是杜陵杜笃奏上《论都赋》,欲令车驾迁还长安。耆老闻者,皆动怀土之心,莫不眷然伫立西望。景以宫庙已立,恐人情疑惑,会时有神雀诸瑞,乃作《金人论》,颂洛邑之美,天人之符,文有可采。明年,迁庐江太守……卒于官。”

王景历仕汉明帝、汉章帝两朝。而据《后汉书》记载,神雀诸瑞除见于汉明帝永平十七年外,也见于汉章帝元和二年(85),当时汉章帝正好“改庐江为六安国”。但王景在建初七年任徐州刺史,第二年改任庐江太守并死于任上。所以,《金人论》只能作于永平十七年,与之创作主题和创作背景完全相同的《两都赋》、《洛都赋》、《反都赋》亦然。

从后世评价来看,《两都赋》被选为《文选》首篇,成为京都大赋的代表,而《洛都赋》和《反都赋》则少有人知,当逊色不少。这样,三次“较量”中班固两胜一平,占尽上风。

汉章帝即位后,召傅毅为兰台令史,“拜郎中,与班固、贾逵共典校书”,二人又成了同事。这时,傅毅“作《显宗颂》十篇,由是文雅显于朝廷”。傅毅名声大振,让班固心中颇有不平。于是,他在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讥讽傅毅“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引出了“文人相轻,自古而然”的千古话题。

实际上,傅毅作为当时的文史学家,却是世人交口称誉,与班固不相上下。《论衡》记载了当时人们的评价:“是以兰台之史,班固、贾逵、杨终、傅毅之徒,名香文美。”所以,曹丕说:“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斯不自见之患也。”

班固与傅毅同为言语文学之臣侍奉汉章帝,为了“通讽谕”、“尽忠孝”,奉命进行文学创作自是常事,自然也不乏比试机会。傅玄在《连珠序》中就记载了“汉章帝之世,班固、贾逵、傅毅三子受诏作之(连珠)”的事,可惜傅毅的连珠诗今已不存,无法比较。

汉章帝建初三年,马防拜车骑将军,请傅毅为军司马,待以师友之礼。直到建初八年,马防被免,傅毅才免官归家。在这期间,班固则和与马氏有隙的窦宪交往甚密。汉和帝永元元年(89),窦宪任车骑将军,请傅毅为主记室,崔骃为主簿。不久,窦宪升大将军,又以傅毅为司马,班固为中护军。至此,三个太学同学又成为同僚,均作《北征颂》歌颂窦宪北伐的功绩。而在现存作品中,班固还有《竹扇赋》、《白绮扇赋》,傅毅也有《扇赋》,或为同时之作。

在幕府中,班固和傅毅受到了窦宪的重用,希望有朝一日成就功名。他们的同学崔骃则因屡次劝谏窦宪无效而离开了。不久,傅毅去世,班固也在永元四年,因窦宪谋反案受株连,死在狱中。(作者:关小彬)

主要事迹

洛阳求学
班固自幼接受儒学世家的良好教育和熏陶,加之班固聪明好学,9 岁就能写文章、诵诗赋了。当时,父亲班彪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学者,好多人都前来拜他为师或与他探讨学问,受父亲朋友辈学者的影响,班固开阔了眼界,学业大有长进。后来,父亲有意续写《史记后传》,开始阅读大量汉朝典籍。在父亲的影响下,班固也开始留意汉事。这时,著名的思想家王充正值青春年华,从会稽老家来到京城洛阳游学,他景仰班彪在学术上的高深造诣,也前来拜班彪为师,虚心求教。王充对于班彪的著史事业充满敬意,称赞班彪的著述可与太史公、扬雄媲美。由于他经常到老师家中请教,与年纪比他小五岁的班固逐渐熟悉起来,并对少年班固的才能和志向欣赏备至。建武二十年 (公元 44 年) 的一天,王充又来向老师请教,恰好班固也在客厅里,并对他们谈论汉事不时插上一二句颇具见识的话语,王充听后十分惊奇,不禁抚摸着班固的后背,对老师说:“此儿必记汉事”,认为班固将来必定会完成撰著汉代历史的重任!
随着年龄的增长,班固开始不满足于儒学世家的家庭教育。为了进一步深造,班固于 16 岁时进入洛阳太学学习,在这里,他用功苦学,贯通各种经书典籍,不论儒家或其他百家学说,都能深入钻研,同时注重见识,并不拘守一师之说,不停留在字音字义、枝枝节节的注解上,而是要求贯通经籍的大义。这是他日后能够成长为一代良史的极重要条件。在这里,班固结识了崔胭、李育、傅毅等一批同学。由于班固性格宽容随和,平易近人,不因为自己才能出众而骄傲,所以得到了同学及士林的交口称赞。到班彪死时,班固虽然年仅 23 岁,但已具备颇高的文化修养和著述能力。

私撰《汉书》
由于父亲去世后生计困难,班固只好从京城迁回扶风安陵老家居住。从京城官宦之家一下子降到乡里平民的地位,这对上进心很强的班固是一沉重打击。但他毫不气馁,立志继承父亲未竞之业的决心并没有改变。班固认为,父亲已经撰成《史记后传》的部分,内容还不够详备,布局也尚待改进;没有撰成的部分,需要重新续写。于是他在父亲已成《史记后传》的基础上,利用家藏的丰富图书,正式开始了撰写《汉书》的生涯。
永平五年 (公元 62 年),正当班固全力以赴地撰写《汉书》的时候,有人告发班固“私修国史”,于是,班固被捕关进了京兆监狱,书稿也被官府查抄。当时,不仅“私修国史”是被严格禁止的,甚至“国史”一般也不能为个人所拥有。汉元帝时东平王刘宇上书求赐《太史公书》被拒绝之事,即可证明。
班固虽是外戚后代、儒学世家子弟,但他本身却连个官阶很低的郎官都不是,却如此大胆,敢于私修国史,岂不是触犯了朝廷大禁! 前不久,扶风郡有一个叫苏朗的人被人告发伪造图谶,被捕入狱后,很快就被处死。面对这种形势,班家老小十分紧张,害怕班固凶多吉少。班固的弟弟班超为了营救哥哥,立即骑上快马从扶风安陵老家急驰京城洛阳,他要向汉明帝上书申诉,为哥哥雪除冤枉。
班固被告“私修国史”,身陷囹圄,不知将被如何处置,更为老母和家人的安全担心。但他明白自己根本没有什么“罪”。他立志著史,不仅是为了继承父亲的遗志,而且也是要远接从司马迁、刘向、扬雄以来修史的传统,更是为了宣扬“汉德”。西汉一代 210 余年,有过赫赫功业,也有过许多弊政,其中治乱兴衰,使人慨叹,给人启发,写出一部“汉史”,正是当今学者的责任。何况王莽灭亡至今已 40 年了,再不及时撰成史书,后人所能获得的史料岂不更少! 所以他才拿起笔来,立志完成父亲未竞之业。不料遭人诬告,如果此番不明不白地被处死,那么父子两代人的心血岂不尽付东流! 为此,班固忧愤交加,心痛欲裂。
班超策马穿华阴、过潼关,赶到洛阳上书为班固申冤,引起汉明帝对这一案件的重视,特旨召见班超核实情况。班超将父兄两代人几十年修史的辛劳以及宣扬“汉德”的意向全部告诉了汉明帝。这时,扶风郡守也把在班固家中查抄的书稿送至京师。明帝读了书稿,对班固的才华感到惊异,称赞他所写的书稿确是一部奇作,下令立即释放,并加以劝慰。明帝赞赏班固的志向,器重他的才能,立即召他到京都皇家校书部供职,拜为“兰台令史”。

受诏修史
班固被拜为“兰台令史”,最初受任与前睢阳县令陈宗、长陵县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等人,共同编撰东汉光武帝的事迹《世祖本纪》。班固与陈宗等同心协力,很快就完成了《世祖本纪》的修撰,得到了明帝的赞扬。由于班固在编撰《世祖本纪》过程中的出色努力,又被晋升为“郎”官,负责整理校雠皇家图书。郎官是汉代进身的开始,班固的职务是校书,故称“校书郎”。他继续修撰光武一朝的史事,又撰成东汉功臣、平林、新市起义军和公孙述的事迹,共成列传、载记 28 篇。这样,有关光武一朝的记载大体齐备。《东观汉纪》是东汉皇朝的当代史,自明帝以后,章帝、安帝、桓帝、灵帝、献帝历朝都有续修,班固则是在它的创始时期作出了重要贡献,开了一个好头。
班固被召到京师以后,弟班超与母亲也随至洛阳,因“家贫”,班超“常为官慵书以供养”。班固被汉明帝任命为郎官之后,官阶虽低,但与明帝见面的机会增多了,加以班固文才显露,逐渐得到汉明帝的宠爱。时间一长,明帝也关心地问起他的家庭生活,有一天,汉明帝突然想到前些日子赶到洛阳阙下为救班固冒险上疏的班超,便问班固:“卿弟安在?”班固回答说:“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明帝非常欣赏班超的勇气和辩才,觉得他未得任用实在可惜,便授班超为“兰台令史”。
这期间,班固的职务虽低,却使班固得到较为安定的生活,更为重要的是,使他有条件接触并利用皇家丰富的藏书,这就为他日后完成《汉书》提供了重要条件。
班固在撰写光武一朝君臣事迹期间,显露出卓越的才华,得到汉明帝的赏识。汉明帝鉴于班固具有独立修撰汉史的宏愿,也希望通过班固进一步宣扬“汉德”,特下诏,让他继续完成所著史书。班固从私撰《汉书》到受诏修史,是一个重大转折,对于《汉书》的完成是一个有力的推动。从此,班固不仅有了比较稳定的生活,有皇家图书可资利用,而且有了明帝的这一旨意,使他著史的合法性得到确认,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由于具备了这些条件,班固开始全身一地投撰史的事业之中,撰史进度大大加快。

奉旨撰书
班固 48 岁那年 (建初四年,公元 79 年) 十一月,东汉朝廷有一件大事。议郎杨终上奏说:“方今天下少事,学者得成其业,而章句之徒,破坏大体。宜如石渠故事,永为世则。”指出,当时由于经学流派的繁衍,解经歧异很大,影响经学的传播和发展,因此,杨终建议应该像西汉宣帝召集石渠阁会议那样,召集有权威的学者来讲论五经,裁定经义。
章帝采纳了这个建议,下诏“太常、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会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使五官中郎将魏应承制问,侍中淳于恭奏,帝亲称制临决,如效宣甘露石渠故事。”出席会议的有班固,博士赵博、李育,议郎杨终,郎官贾逵,鲁阳侯丁鸿,广平王刘羡,还有太常楼望、少府成封、屯骑校尉桓郁等,会议历时一个多月才结束。杨终在会议前因事入狱,由班固和赵博、贾逵等人上书,提出:杨终深晓《春秋》,学问渊博,请求章帝赦他出席参加会议。杨终自己又上书申冤,即日被允许交上一笔赎金,出狱与会。班固以史官身份出席会议,并兼记录。会后他按章帝的旨意,将会议记录整理成《白虎通义》一书。《白虎通义》一书内容十分庞杂,主要是“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对西汉董仲舒以后的今文经学书》卷 40《班固传》:“天子会诸儒讲论五经,作《虎通德论》,令固撰集其书。”则这次会议的原始记录为《白虎通德论》,再经班固整理成《白虎通义》(即《白虎通》)。《白虎通德论》后来亡佚。又,《后汉书》卷 79《儒林列传》记载说:“建初中,大会诸儒于白虎观,考详同异,连月乃罢,肃宗亲临称制,如石渠故事,顾命由臣,薯为诵叟”和哀、平以降的谶纬之学所宣扬的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论、先验情性论等进行了修补和总结,并对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国家制度、军队刑罚、礼仪规章、人伦关系以及耕桑商贾等进行了系统规定,具有国家宪章和神学法典的意义”,被视为宣扬谶纬神学的典型著作。

北征匈奴
班固“潜精研思”25 年,撰成《汉书》,但由于《汉书》长期未能脱稿,没有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班固主要是在默默无一闻中生活,如果说有一些影响的话,就是曾得到皇帝和部分士人的赏识,然而也不过是做了个兰台令史、校书郎、玄武司马之类的小官。他看到那些才能不如自己的人,纷纷从政,获得进身之阶,风光一时,真有些不甘心。因此,班固也在等待时机,以求建功立业。在当时,建立军功是实现这一愿望的最好途径,而班氏家族向来有与边疆事务打交道的经验,于是,班固也想通过边境立功,获取功名,以便施展才能。
和帝永元元年 (公元 89 年),班固年届 58 岁,因遭母丧,辞官守孝在家,得知窦宪被任命为将军,率大军攻伐匈奴的消息,便决定投附窦宪,随大军去北攻匈奴。
光武帝时,窦融名列“云台二十八将”之一,成为显赫的功臣权贵之家。又历明、章二世,窦氏势力更加兴盛。班固求进心切,利用班、窦两家同乡、世交的关系,决定投附窦氏家族。但他未能觉察,这时的窦氏专横跋扈,已成了朝廷的危险势力。
章帝初年,窦融的曾孙女被立为皇后,窦宪依靠身为皇后之兄的关系,很快升为虎贲中郎将,随着权力的增长,他更加不可一世,随便霸占别人的财产,无恶不作。
窦宪不但欺负一般的老百姓,甚至敢于欺负皇帝的姑母。皇帝姑母叫沁水公主,在洛阳拥有一座好园田,窦宪利用权势贱价夺取过来,公主迫于他的气焰,不敢同他计较。有一天,章帝乘车出行,经过沁水公主园田,高兴地告诉窦宪这是沁水公主的园田。窦宪支支吾吾不敢正面回答。事后章帝终于发觉沁水公主园田被窦宪侵占,怒不可遏,召来窦宪斥责道:你的手段骇人听闻,竟敢欺负到皇姑头上来了,明明是你已经霸占了公主的园田,还学赵高的样子,“指鹿为马!”“今贵主尚见枉夺,何况小人哉!”正告窦宪说“国家弃宪如孤雏腐鼠耳。”要他“深思前过”,痛改前非。窦宪自知闯了大祸,求窦皇后说情,最后退出公主园田,暂时了事。
(公元 88 年),章帝卒,和帝即位,年仅 10 岁,窦太后临朝。窦宪成了国舅老爷,很快即被起用为侍中,控制大权。他的弟弟窦笃被任为虎贲中郎将,窦景、窦壤被任为中常侍,兄弟叔侄“皆在亲要之地”。凡窦宪本人的意旨,在外授意早有名望的旧臣写奏书,在内由他向太后陈述,“事无不从”。窦宪专横跋扈,无视朝廷法律,随意杀人。齐殇王的儿子刘畅,因章帝丧事来朝吊问,乘机讨好了窦太后,得到一个宫内职位。窦宪怕刘畅受宠,妨碍他专擅朝政,竞派人将他刺杀。后来,事情暴露,窦宪被关在宫内,等候治罪。这下窦宪着了慌,请求率军北征匈奴以赎死罪。当时正逢南匈奴请兵攻伐北匈奴,朝廷便拜窦宪为车骑将军,率大军出塞。窦宪北征匈奴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出现的。班固不知其中内情,随军出发,任中护军,参与军中谋议。
大军从朔方三路北袭,窦宪遣各部将及匈奴左谷蠡王等,率精骑万余,在稽落山 (今蒙古达兰札达加德西北) 大破北匈奴军队。窦宪与副将等登上远离边塞三千余里的燕然山 (蒙古杭爱山脉),由班固撰写《封燕然山铭》文,刻石纪功。班固还撰有《窦将军北征颂》一文,对窦宪北征匈奴大加歌颂。窦宪班师后出镇凉州。第二年,北匈奴单于因大败之后势力衰弱,派亲王向窦宪通报希望觐见东汉皇帝,请求派使者前来迎接。窦宪上奏,派遣班固以中护军兼代中郎将职务,与司马梁讽一起,带领数百人骑马出居延塞(今甘肃额齐纳旗) 迎接,正遇上南匈奴出兵打败北匈奴,班固一行到达私渠海(在稽落山西北),获知北匈奴已遁走而折回。永元三年(公元 91 年),窦宪派部将出兵北击,此后北匈奴向西远徙,东汉最后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含冤被害
班固从窦宪北征匈奴以后,进入窦宪幕府。此时的窦宪,因为平匈奴有功,威名大盛,心腹众多,官员进退都由他一人决定,朝臣震慑,望风希旨。尚书仆射郑寿、乐恢由于招致他的不满,被迫相继自杀。窦宪的三个弟弟又把持着卫尉、执金吾、光禄勋的要职,窦氏家族还有十几人任城门校尉、将作大匠、少府等。他们在京城无法无天,奴仆肆意强夺民财,侵害百姓,抢夺民女。街市上的店铺害怕窦氏,看到他们,都像逃避强盗一样,紧锁店门,躲避起来。他们大权在握,仍不满足,又想杀死皇帝,夺取最高权力。永元四年(公元 92 年),窦宪的爪牙邓叠、女婿郭举等阴谋在宫中杀死和帝。和帝觉察到他们的阴谋,事先与中常侍郑众定计,把邓叠、郭举等收捕斩首,并将窦宪等人革职,送回封地,窦宪等被迫自杀。班固本来与窦宪案件毫无关系,但在封建时代,一人有罪,株连甚广,班固因与窦宪关系密切而被免职,以后又被冤枉逮入监狱。当时的洛阳令种兢对班固一家怀有私仇。因为班固平常对子弟管教不严,有的子弟不守法纪,地方官吏感到头痛。曾有一次,种兢出行,班固的家奴因喝醉酒冲撞了他的车骑,种兢手下官吏对他推搡训斥,家奴迷迷糊糊,口出恶言,种兢大怒,可是畏惧窦宪威势,不敢发作,从此怀恨在心。窦宪案发后,以前窦家的宾客一一被逮捕拷问,种兢借机报复,将班固关进监狱。在狱吏的拷打折磨下,这位对中国文化史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竟冤死狱中,卒年 61 岁。事后,和帝曾下诏谴责种兢公报私仇的恶劣做法,并将害死班固的狱吏处死抵罪。

文学贡献

《汉书》
他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为后世封建王朝官修正史的楷模(对此将有专章介绍)。作为赋家,他的创作活动主要表现在身体力行地提倡散体大赋上。班固有浓厚的忠于皇室的正统思想。

《两都赋》
根据明帝批评司马迁《史记》微文刺讥,贬损当世,非谊士也。表彰司马相如颂述功德,……忠臣效也。至是贤迁远矣 的诏令(见《文选·典引序》),他不仅在《离骚序》中,一反自西汉刘安《离骚传》以来对屈原的高度评价,指责屈原露才扬己,……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对不容,沉江而死,亦贬洁狂狷景行之士,而且在《两都赋序》中,与扬雄论赋截然相反,对以司马相如为首的西汉大赋从为封建王朝兴废继绝,润色鸿业 的角度,给予了毫无保留的全面肯定,将其与儒家至高无上的经典《诗经》相提并论,赞其 雍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炳焉与三代同风,认为 斯事虽细,然先臣之旧式,国家之遗美,不可缺也. 正是在这种思想理论的支配下,他在明帝永平年间创作了著名的《两都赋》。
《两都赋》在结体与手法上完全仿效司马相如《子虚赋》。《子虚赋》分《子虚》、《上林》两部分,《两都赋》则分《西都》、《东都》;《子虚赋》虚拟 亡是公 针对楚之 子虚、齐之 乌有先生 互相炫耀,而明天子之义,《两都赋》由虚拟 东都主人 针对 西都宾 赞扬长安,望朝廷西顾,而 盛称洛邑制度,以折西宾淫侈之论;《子虚赋》前后两部分转接用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两都赋》则用 东都主人喟然而叹曰. 两相比较,如出一辙,在总体风格上缺乏艺术创新,未能越出西汉藩篱,不过是以超过《子虚赋》近一千二百字的篇幅,更加典丽宏大而已。
至于相如《子虚赋》针对当时诸侯曾割据谋叛,而维护皇朝统一,且就帝王淫侈,尽管委婉,毕竟有所讽谏,而扬雄《长扬赋》,讽谕之旨则更为自觉;但班固《两都赋》选材不过是涉及都长安、洛阳,哪个更有利王朝统治,中心思想则只在 宣上德而尽忠孝,从内涵意义而言,又似不如了。
然而班固毕竟天资聪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后汉书》本传),学识渊深,有精湛的艺术修养,写作文章,独具风范。《后汉书·班固传赞》评道:(班)固文赡而事详。若固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娓娓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这种特色在《两都赋》中,也有明显的表现。
首先,《两都赋》所描述的具体内容,已不再像司马相如那样重在帝王宫苑、游猎,而是借鉴扬雄《蜀都赋》,创造性地发展为京都山河形势、表里布局和雄伟气象,虽然不能全免大赋夸张渲染失实之病,但由于采用了不少实际的历史地理资料,而不显过分虚浮,有真切的现实感。如对长安城内及郊野的介绍:建金城而万雉,呀周池而成渊,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内则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人不得顾,车不得旋,阗城溢郭,旁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于是既庶且富,娱乐无疆,都人士女,殊异乎五方。……
若乃观其四郊,浮游近县,则南望杜、霸,北眺五陵,名都对郭,邑居相承,……下有郑、白之沃,衣食之源,堤封五万,疆埸绮分,沟塍刻镂,原隰龙鳞,决渠降雨,荷臿成云,五谷垂颖,桑麻敷棻。
无论是都城形胜、街市繁华,还是郊野气象、农桑丰硕,都有具体而生动的艺术表现,确实 文赡而事详,引人遐想。另外,在语言的运用上,排偶之中,音调和谐,极少奇僻的异体字,明畅顺达,无汉赋常见的臃肿涩滞之弊,又确实 使读之者娓娓而不厌. 正因如此,班固赢得了与司马相如、扬雄以及稍后张衡并称汉代四大赋家的盛誉,《两都赋》所开创的京都大赋体制,也直接影响了张衡《二京赋》以及西晋左思《三都赋》的创作,不仅蜚声文坛,而且被萧统《文选》列为第一篇,刘勰也称其明绚以雅赡. 尽管《两都赋》在艺术上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历来为士大夫所重,但是总体来看,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革除早已被扬雄针砭的散体大赋自身具有的通弊,从而扭转其衰竭之势。就赋体文学发展的趋势而言,当大赋已经定型为以 穷泰极侈 的笔墨达颂圣之旨,即便有讽谕,也不过 劝百讽一,而以骚体为代表的抒发内心情怀之赋,正越来越成熟,在显示出强劲的艺术生命力之时,仍要恪守老路,企图重新振兴,毕竟是违反客观规律,逆历史潮流而动,断不会成功。
其实在对待赋体文学的正常发展走向上,班固实际也是自相矛盾的。这不仅表现在其于明帝永平初给辅政的骠骑将军东平王刘苍的奏记中,曾高度评价屈原:屈子之篇,万世归善。与以后希明帝诏旨诽毁屈原 露才扬己 大相径庭,并效《离骚》之体,作《幽通赋》述志明意,而且当章帝继位后,因官职未能高升而有怨思时,又效东方朔托古慰志,疏而有辨 的《答客难》体,作《答宾戏》,尽管表面上堂皇地表示自己 专笃志于博学,以著述为业,但通过 宾 之口 戏主人 所说的 今吾子幸游帝王之世,躬带冕之服,浮英华,湛道德,龙虎之文,旧矣。卒不能摅首尾,奋翼鳞,振拔洿涂,跨腾风云,使见之者景骇、闻之者响震,仍能味出其内心不平衡的情绪。正如范晔《后汉书》本传所道破的:固自以二世才术,位不过郎,……作《宾戏》以自通焉。所以虽然成就不能与东方朔独辟蹊径相比,然而还是发泄了隐秘的真情。

墓地

和帝永元元年(公元 89 年),大将军窦宪领兵征匈奴,他以中护军职随军参赞,获大胜,于燕然山刻石记功。后窦宪被劾自杀,他受株连被免官。时洛阳令种兢以私怨乘机报复,将他下狱,摧残致死,时年六十一岁。

班固墓在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境内沿西宝北线公路傍边的太白乡浪店村,被评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代表作品

《明堂诗》、《辟雍诗》、《灵台诗》、《宝鼎诗》、《白雉诗》、《论功歌诗》、《咏史》、《幽通赋》

作品风格班固是东汉前期最著名的辞赋家,著有《两都赋》、《答宾戏》、《幽通赋》等。东汉建都洛阳,“西土耆老, 咸怀怨思”(《两都赋序》),仍希望复都长安,而班固持异议,因此作《两都赋》。赋中以主客问答方式,假托西都宾向东都主人夸说西都长安的关山之险、宫苑之大、物产之盛。东都之人则责备他但知 " 矜夸馆室,保界河山 ",而不知大汉开国奠基的根本,更不知光武迁都洛邑、中兴汉室的功绩,于是宣扬光武帝修文德、来远人的教化之盛,最后归于节俭,“以折西宾淫侈之论”。《两都赋》体制宏大,写法上铺张杨厉,完全模仿司马相如、扬雄之作,是西汉大赋的继续。但在宫室游猎之外, 又开拓了写京都的题材,后来张衡写《二京赋》、左思写《三都赋》,都受他的影响。《两都赋》虽也铺采□文,但未过分堆砌辞藻,风格比较疏宕。《幽通赋》为述志之作,表示他守身弘道的志向。写法仿《楚辞》,先述自己家世, 后写遇神人预卜吉凶,再写他誓从圣贤的决心。所谓幽通,即因卜筮谋鬼神以通古今之幽微的意思。另有《答宾戏》,仿东方朔《答客难》、扬雄《解嘲》,表现自己“笃志于儒学,以著述为业”的志趣。此外,他为窦宪出征匈奴纪功而作的《封燕然山铭》,典重华美,历来传诵,并成为常用的典故。班固在《汉书》和《两都赋序》中表达了自己对辞赋的看法。他认为汉赋源于古诗,是“雅颂之亚”,“炳焉与三代同风”。他不仅肯定汉赋“抒下情而通讽谕”的一面,而县肯定它“宣上德而尽忠孝”的一面,实际上也肯定了汉赋的歌功颂德的内容。在《离骚序》中,班固对屈原作了不正确的评价,他认为屈原 " 露才扬己“,虽有”妙才“、”非明智之器“。都表现了他囿于儒家正统思想的局限性。班固另有《咏史诗》,□缇萦故事,为完整五言体,虽质木无文,却是最早文人五言诗之一。《隋书·经籍志》有《班固集》17 卷。已散佚;明代张溥辑有《班兰台集》。

目录学家
父班彪撰《史记后传》未成而卒,他继父遗业续写而被人告发,以 私改国史罪下狱,班超上书辩解获释。后召为兰台令史,主管国家藏书和档案之事,后转迁为郎,专门点校、管理兰台所藏秘书图籍。自永平中奉诏修史,历时 20 余年,修成《汉书》。《汉书·艺文志》在中国学术史上有极高的价值,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图书目录。其体列仿刘歆《七略》,著录了西汉时国家所收藏的各类图书共 596 家,13 269 卷。每略有总序,每家之后有小序,对先秦学术思想的源流演变,有简明的叙述。保存了书名、篇数、作者和说明。增加了《七略》所没有著录的如刘向、扬雄、杜林等学者在西汉末年所写的著作。它继承了《七略》六分法的分类体系,开创了史志目录这一体列,后世修史,必设“艺文”、“经籍”类,对我国古典目录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后经唐秘书监颜师古作注,清目录学家姚振宗作《汉书艺文志条理》、《汉书艺文志拾补》, 增加书目 317 部,自先秦至汉中叶的古代书目,大致已包括在内。后因窦宪等人专权被牵连而死于狱中。著有《白虎通义》等,明人辑有《班兰台集》,清丁福保辑有《班孟坚集》。
生平

班固的祖先于秦汉之际在北方从事畜牧业致富。后来世代从政,并受儒学熏陶。曾祖父况,举孝廉为郎,成帝时为越骑校尉;况女被成帝选入宫中为婕妤;大伯祖父伯,受儒学,以“沈湎于酒”谏成帝,官至水衡都尉;二伯祖父斿,博学,官至右曹中郎将,曾与刘向校理秘书;祖父稚,官至广平相,被王莽排挤而为延陵园郎;父亲班彪,曾在光武帝时徐县令,后来专心于史籍研究,编写《史记·后传》数十篇,是东汉著名的史学家。

班固自幼聪慧,九岁能诵读诗赋,十三岁时得到当时学者王充的赏识,建武二十三年(公元 47 年)前后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穷究九流百家之言。建武三十年,其父班彪卒,自太学返回乡里。居忧时,在班彪续补《史记》之作《后传》基础上开始编写《汉书》,至汉章帝建初中基本完成。

永平元年 (公元 58 年) 班固向当时辅政的东平王上书,受到东平王的重视。

永平五年(公元 62 年)有人向朝廷上书告发班固“私改作国史”。皇帝下诏收捕,班固被抓,书籍也被查抄。幸得其弟班超上书申说班固著述之意,地方官也将其书稿送到朝廷。汉明帝了解情况后,很欣赏班固的才学,召他到校书部,任命他为兰台令史(兰台是汉朝收藏图书之处),掌管和校定图书。明帝时,曾任兰台令史(中央档案典籍管理员),秩俸为二千石,与陈宗、尹敏、孟异共同撰成《世祖本纪》,升迁为郎,负责校定秘书。又与人共同记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事迹,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上。

章帝时,班固职位很低,先任郎官。建初三年(公元 78 年)升为玄武司马,是守卫玄武门的郎官中的下级官吏。由于章帝喜好儒术文学,赏识班固的才能,因此多次召他入宫廷侍读。章帝出巡,常随侍左右。奉献所作赋颂。对于朝廷大事,也常奉命发表意见,与公卿大臣讨论,曾参加论议对西域和匈奴的政策。

建初四年,章帝效法西汉宣帝石渠阁故事,在白虎观召集当代名儒讨论五经同异,并亲自裁决。其目的是广泛动员古文学派的力量,促进儒家思想与谶纬神学紧密结合,加强儒家思想在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在这次会议上,班固以史官兼任记录,奉命把讨论结果整理成《白虎通德论》,又称《白虎通义》。

章帝后期,班固辞官回乡为母亲服丧。

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 89 年),大将军窦宪奉旨远征匈奴,班固被任为中护军随行,参预谋议。窦宪大败北单于,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命班固撰写了著名的《燕然山铭文》,刻石记功而还。班固与窦宪本有世交之谊,入窦宪幕府后,主持笔墨之事,关系更为亲密。永元四年,窦宪在政争中失败自杀,洛阳令对班固积有宿怨,借机罗织罪名,捕班固入狱。同年死于狱中,年六十一岁。此时所著书,八“表”及“天文志”均未完成。

班固著汉书未完成而卒,和帝命其妹班昭就东观藏书阁(东汉皇家图书馆)所存资料,续写固之遗作,然尚未毕便卒。同郡马续,乃昭之门人,博览古今,帝乃召其补成七“表”及“天文志”。

此外,班固也是东汉最著名的辞赋家之一,著有《两都赋》、《答宾戏》、《幽通赋》等。

成就

开创正史地理志
在正史中专列《地理志》是从班固的《汉书·地理志》开始的。班固生活的时代是汉朝已建立了 200 多年之际,王朝空前统一和强盛,经济发达,版图辽阔,陆海交通发达。地理知识的积累远非《山经》和《禹贡》时代可比,社会生活和管理对地理知识的需要也空前迫切。地理撰述不再近则凭证实,远则凭传闻,而是国家掌握的各地方当局的直接见闻,乃至相当准确的测绘和统计了。记录大量实际地理资料的地理著作的出现虽是那个时代的要求,但是,在正史中专列《地理志》却是班固对后世的重大贡献。封建时代,一般的地理著作很难流传到今天,但正史中的《地理志》,在后世王朝的保护下,较易流传下来。班固在正史中专列《地理志》的作法,被后世大部分正史及大量的地方志所遵奉。这样就为我们今天保留了丰富的地理资料,为研究中国古代地理学史及封建时代的社会、文化史提供了重要条件。班固对正史《地理志》的开创之功不可忽视。

开创政区地理志
班固《汉书·地理志》的结构内容共分三部分:卷首 (从“昔在黄帝”至“下及战国、秦、汉焉”) 全录《禹贡》和《周礼·职方》这两篇,并依汉代语言作了文字上的修改;卷末 (从“凡民函五常之性”至卷终) 辑录了以《史记·货殖列传》为基础的刘向《域分》和朱赣《风俗》;正文 (从“京兆尹”至“汉极盛矣”) 主要写西汉政区,以郡为纲,以县为目,详述西汉地理概况。这部分是以汉平帝元始二年 (公元 2 年) 的全国疆域、行政区划为基础,叙述了 103 个郡国及所辖 1578 县 (县 1356,相当县的道 29,侯国 193) 的建置沿革、户口统计、山川泽薮、水利设施、古迹名胜、要邑关隘、物产、工矿、垦地等内容,篇幅占了《汉书·地理志》的三分之二。正文这种以疆域政区为框架,将西汉一代各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象分系于相关的政区之下,从政区角度来了解各种地理现象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的编写体例,可以称之为政区地理志。这种体例创自班固,表现了他以人文地理为中心的新地理观。班固以前的地理著作,如《山海经》《职方》等,一般都以山川为主体,将地理现象分列于作者所拟定的地理区域中,而不注重疆域政区的现实情况。《禹贡》虽然有了地域观念,以山川的自然界线来划分九州,分州叙述各地的地理。但“九州”仅是个理想的制度,并没有实现过。所以《禹贡》还不是以疆域、政区为主体、为纲领的地理著作。班固之所以形成以人文地理为中心的新地理观,除了他本人的原因之外,还因为他生活在东汉这
个具体的历史时代。我国行政区划起始于春秋战国之际,但尚未有统一四海的封建国家出现。随后的秦代虽然一统天下,但历时很短。自汉朝建立到班固生活的东汉,已经有了 200 多年长期稳定的历史,在疆域广袤的封建大帝国内,建置并完善了一套郡 (王国)—县(邑、道、侯国) 二级行政区划。长期实施的社会制度,促成了新地理观念的产生。班固的这种新地理观随着大一统观念的加强,随着重人文、轻自然、强调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巩固而一起被长期继承下去。不但各正史地理志都以《汉书·地理志》为蓝本,而且自唐《元和郡县志》以下的历代全国地理总志也无不仿效其体例。班固的地理观及其《汉书·地理志》模对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是为我国保留了一大批极有价值的人文地理资料,另一方面也妨碍了自然地理观念的发展。直到明末《徐霞客游记》问世之前,我国始终缺乏对自然地理现象进行科学描述和研究的专著,
至多只有记录自然地理现象分布和简单描述的作品,往往还是像《水经注》那样以人文地理资料的记录为主。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班固的地理观及其《汉书·地理志》模式的影响不能不说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开沿革地理之始
班固不仅在《汉书·地理志》中首创了政区地理志的模式,同时也完成了首例沿革地理著作。《汉书》虽然是西汉一朝的断代史,但《汉书·地理志》记述的内容超出西汉一朝。它“因先王之迹既远,地名又数改易,是以采获旧闻,考迹诗书,推表山川,以缀《禹贡》、《周官》、《春秋》春秋,下及战国、秦、汉”。它是一部西汉的地理著作,又涉及到各郡国的古代历史、政区沿革等。比如,卷首写汉前历代疆域沿革,除全录《禹贡》、《职方》两篇外,班固还在《禹贡》前增以黄帝至大禹、《禹贡》与《职方》间加以大禹至周、《职方》后缀以周至秦汉的简略沿革,保持了汉以前区域沿革的连续性。又比如,卷末辑录了刘向的《域分》和朱赣的《风俗》,分述以秦、魏、周、韩、郑、陈、赵、燕、齐、鲁、宋、卫、楚、吴、粤 (越) 等故国划分的各地区概况,其中沿革是重要内容之一。再比如,班固在正文中于政区地理的框架中纳入其他门类的地理现象,将其分系于各有关的郡国和县道之下,并主要采取注的形式叙述各郡国从秦代到王莽时的建置沿革。县一级政区并载明王莽的改名。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注重地理沿革的做法被以后的正史地理志、全国地理总志和大量的地方志所沿用,使后世的沿革地理著作成为中国古代地理学的重要部分。

记录大量资料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西汉的断代史,其中记载了当时大量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资料,尤其集中在其中的《地理志》以及《沟洫志》和《西域列传》等篇目中。例如,仅《汉书·地理志》的正文中就记载川渠 480 个,泽薮 59 个,描述了全国 300 多条水道的源头、流向、归宿和长度,是《水经注》出现以前内容最丰富的水文地理著作。正文中还记载有 153 个重要山岳和 139 处工矿物产位置分布情况;有屯田的记录;有水利渠道的建设;有各郡国及首都长安、少数重要郡国治所及县的户数和人口数统计资料 113 个,是我国最早的人口分布记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善的人口统计资料。书中有陵邑、祖宗庙、神祠的分布;有具有历史意义的古国、古城及其他古迹记录;有重要的关、塞、亭、障的分布以及通塞外道路的内容等。总之,《汉书》中所记载的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口地理、文化地理、军事交通地理等内容为今天研究汉代的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记载边疆资料
班固的《汉书》在《地理志》《西域列传》等篇中记载了大量的边疆地理资料。西汉是我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之一,幅员辽阔,交通、文化、经济发达。经过武帝时张骞的几次出使西域和汉军的几次出征,开通了丝绸之路;经过张骞等人的“通西南夷”,对当时西南地区有了一定了解。此外,西汉时对东南沿海、南海及印度洋的地理也有一定认识。这些在《汉书》中有丰富的记载。如《汉书·地理志》最早记载了一条从今徐闻西出发到印度南部和斯里兰卡的航海线,对沿途各地的地理现象做了记录。又如,《汉书·严助传》记载淮南王说闽越 (即福建) 的情况是“以地图察其山川要塞,相去不过数寸,而间独数百千里,阻险林丛弗能尽著。视之若易,行之甚难”。再如,《汉书·匈奴传》记载汉元帝时候应上书说:匈奴“外有阴山,东西千余里,草木茂盛,多禽兽”。又说:“幕北地平,少草木,多大沙。”这些描述蒙古高原的内容说明汉代人们对边疆地理已有相当程度的认识,给我们今天留下了丰富的研究材料。
班固是我国东汉著名的学者,《汉书》中有关地理方面的记述是他根据档册进行抄录、编纂而成的,特别是《地理志》博采西汉以前的地理著作汇为一篇。著书的宗旨是“追述功德”、表彰汉朝使之“扬名于后世”,同时为当时行政管理服务。因此,地理的内容以政区沿革地理为框架,自然地理内容排在其次。这样以人文地理为主的地理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一致,《汉书·地理志》的模式容易被后世的正史地理志、全国总志、地方志仿效,从而对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班固所开创的《汉书·地理志》模式对后世沿革地理的蓬勃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但也阻碍了自然地理的进步;它记录了大量的人文和自然地理资料,但也阻碍了理论的发展,特别是自然地理学理论的发展。从《汉书·地理志》的内容来说,它是从事中国疆域政区沿革研究的基础,是研究我国疆域地理必读的书,是研究汉代地理必读的书。
总之,班固在沿革地理学的开创和地理资料的保存方面都是卓有成就的,他是中国封建社会颇有影响的历史地理学家。

正文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