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客 – 齐己 – 唐代

拔剑绕残樽,歌终便出门。
西风满天雪,何处报人恩。
勇死寻常事,轻雠不足论。
翻嫌易水上,细碎动离魂。
译文注解

拔剑绕残尊 ¹,歌终便出门。
乘着酒酣拔剑起舞绕着残宴,高歌罢便毅然气昂昂地出门。
剑客:精通剑术的人,常指侠客。¹残尊:残宴,酒宴将残。尊,酒器,又作“樽”,这里代酒宴。

西风满天雪,何处报人恩?
西风呼啸满天飘着鹅毛大雪,要去哪里报答恩人的知遇恩?

勇死寻常事,轻雠 (chóu)¹ 不足论。
酬知已勇赴死难是寻常之事,为睚眦小怨轻生不值得谈论。
¹轻雠:轻视仇敌。雠,同“仇”。

翻嫌易水上 ¹,细碎² 动离魂 ³
反而嫌勇士荆轲悲歌易水上,过于细碎缠绵而震动了离魂。
¹易水上:指荆轲渡过易水行刺秦王之事。²细碎:琐细,谓击筑、作歌之事。³离魂:精神凝注于人或事而出现神不守舍的状态。

这首诗的作者热情地塑造出一个襟怀嵚崎磊落,慷慨豪勇,报恩酬知己,不畏死难的剑客形象,借以寄托自己的人格理想。真可谓志陵山岳,气吞江海,撼人心魄。

开头两句凌空起笔,描写饯别的场面和剑客的出门。酒宴将散,剑客的豪兴借酒而发,遂拔剑起舞,慷慨高歌,歌罢出门,扬长而去。“拔剑”二字点出 剑客的身分,一个“绕”字,隐写剑客且歌且舞的场面,十分生动传神。我们可以想见,酒酣之际,拔剑起舞,旁观者可以一睹剑客高超的剑术及风采;舞剑作歌,人们又可以从其歌词中了解其超凡脱俗的情怀,在情绪上深受感染;而剑客高歌方罢,不顾而去,态度是那样毅然决然,毫无留恋之态,表现出一副大丈夫的英雄气概,又该是何等令人赞叹。这里,“歌终”的“终”字和“便”字的衔接使用,极见功力。应该说仅此开头二句,剑客英雄豪迈的形象已跃然纸上。三、四句描绘此剑客出门之后,踏上行途的景象。

“西风满天雪”,这是北方冬季的大自然特有的最雄浑壮丽的画图。诗人把剑客放到如此西风狂啸,漫天大雪纷飞的背景衬托之下,有力地烘托出剑客的英雄气质。风雪茫茫,天地浩大,中有一人,持剑独立,瞻视前路..,那该是怎样的形象,如何的气度!更妙的是,作者还要对剑客问上一句“何处报人恩”,意思是说,这样大的风雪,连道路都难以识别,你到哪里去替你的恩人寻仇找敌为他报仇,来报答他对你的知遇之恩呢?表面上这是对剑客的置难之词,却是赞扬他下定决心,不为风雪所阻,不辞艰苦,一定要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

接下“勇死寻常事,轻仇不足论”二句,正面议论;点出此剑客固然可以为酬知己而勇赴死难;但他也决不是那种气量狭窄,为睚眦之怨而轻生舍命的亡命徒。这里强调了剑客的有胆有识,襟怀开阔,使其思想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但这两句的妙处还不仅在于此,它又暗示了此剑客的外出“报人恩”,是一次重大的有意义的行为。

最后,全诗以“翻嫌易水上,细碎动离魂”作结,赞扬此剑客的豪气更在战国时代为燕太子丹去行刺秦王的荆轲之上。荆轲的勇敢事迹见于《史记·刺客列传》,书中描写太子丹及其宾客在易岸送别荆轲的场面,历来脍炙人口:“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 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 还!’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而此剑客却嫌荆轲的反复悲歌,感伤别离,感情未免过于细腻缠绵了,可见二人比较,自有高下之分。

齐己 是一位僧人,这首诗写得这样豪壮刚猛,肝胆照人,可见他并未完全心归禅寂,超然物外。

作者简介
齐己(863 年—937 年)出家前俗名胡德生,晚年自号衡岳沙门,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人,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生平

齐己(约 860~约 937)唐诗僧,本姓胡,名得生,潭州益阳(今属湖南宁乡)人。齐己的一生经历了唐朝和五代中的三个朝代。

864 年,齐己出生于湖南长沙宁乡大沩山同庆寺的一个佃户家庭,家境贫寒。6 岁多就和其他佃户家庭的孩子一起为寺庙放牛,一边放牛时一边学习、作诗,常常用竹枝在牛背上写诗,而且诗句语出天然,同庆寺的和尚们为寺庙声誉,便劝说齐己出家为僧,拜荆南宗教领袖仰山大师慧寂为师傅。

齐己出家后,更加热爱写诗。成年后,齐己出外游学,云游期间曾自号“衡岳沙弥”。登岳阳,望洞庭,又过长安,遍览终南山、华山等风景名胜,还到过江西等地。这段游学生活丰富了他的写作素材。且他的不少名作佳作是在外游历时写的。

齐己云游天下的时候,曾拿他的诗作《早梅》向诗人郑谷请教。诗句是:“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犹应律,先发映春台”。郑谷阅读后,笑着说:“数枝”非早,不如“一枝”更佳。齐己听后,对郑谷肃然起敬,顶地膜拜。此后,人们便称郑谷为齐己的“一字之师”。

齐己游历天下回到长沙时,他的名声已经显赫天下,湖南节帅幕府中的诗人徐东野曾评价他说:“我辈所作,皆拘于一途,非所谓通方之士。若齐己,才高思远,无所不通,殆难及矣”。

921 年,齐己在去四川途中路过荆州,被荆州节帅高季兴挽留,安置在龙兴寺,并任命为僧正。齐己在荆州,虽然月俸丰厚,但是他并不喜好钱财,于是写作了《渚宫莫问篇》十五章,以表明他的高洁志向。齐己在荆州期间写了许多诗,76 岁的齐己圆寂于江陵。死后以《白莲集》传于世。

社会地位
齐己虽皈依佛门,却钟情吟咏,诗风古雅,格调清和,为唐末著名诗僧,历代诗人和诗评家多有赞誉。五律《登祝融峰》,王夫之评为“南岳诸作,此空其群”。与贯休、皎然、尚颜等齐名,其传世作品数量居四僧之首。又与郑谷、曹松、沈彬、廖凝、徐仲雅等当时名士结为方外诗友,时相唱和。尝以《早梅》诗谒郑谷,谷改其“昨夜数枝开”为“昨夜一枝开”,遂拜谷为“一字师”。时人以其诗作高产且多佳作,又因他颈上有一痈瘤,戏谓之“此诗囊是也”。
著作
著有《白莲集》十卷、诗论《风骚指格》一卷传于后世。《全唐诗》收录了其诗作 800 余首,数量仅次于白居易、杜甫、李白、元稹而居第五。由齐己的学生西文辑印行世的《白莲集》,共收诗歌 809 首,以雕版刻印于 938 年(后晋天福三年),比我国现存最早的雕版书唐代《金刚经》仅迟 70 年。所以它是至今已知的湖南文人诗文集中最早的雕版书。今人王秀林编有《齐己诗集校注》。
正文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