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灯步障舒光,皎若日出扶桑。
促樽合坐行觞。
主人起舞娑盘,能者穴触别端。
腾觚飞爵阑干,同量等色齐颜。
任意交属所欢,朱颜发外形兰。
袖随礼容极情,妙舞仙仙体轻。
裳解履遗绝缨,俯仰笑喧无呈。
览持佳人玉颜,齐举金爵翠盘。
手形罗袖良难,腕弱不胜珠环,
坐者叹息舒颜。
御巾裛粉君傍,中有霍纳都梁,
鸡舌五味杂香。
进者何人齐姜,恩重爱深难忘。
召延亲好宴私,但歌杯来何迟。
客赋既醉言归,主人称露未晞。
日月既逝 ¹ 西藏 ²,更会³ 兰室 ⁴ 洞房 ⁵。
日已沉于西,又在那幽静典雅的居室中相聚。
¹日月既逝:日头月亮既已逝去。一作‘日既逝矣’。²西藏:在西面隐藏。³更会:更夜宴会于。进一步私会在。更;更加。再。⁴兰室:兰香的屋室。芳香高雅的居室。多指妇女的居室。⁵洞房:幽深的内室。多指卧室闺房。特指新婚夫妇的卧室。
华灯 ¹ 步障 ² 兰光 ³,皎(jiǎo) 若⁴日出扶桑 ⁵。
被华灯照耀着的帷幔颜色温暖,亮堂的样子好像置身于日出之时,
¹华灯:华丽的灯具。雕饰精美的灯;彩灯。²步障:脚步的屏障。古代的一种用来遮挡风尘视线的屏幕。³兰光:兰缓柔和的灯光。⁴皎若:洁白明亮好比。⁵日出扶桑:为“蓬莱十大景”之一。扶桑,神话中的树名。亦代指太阳。
促樽 (zūn)¹ 合坐 ² 行觞 ³。
席位相连行酒共饮。
¹促樽:催促酒杯。推动酒碗。樽,木质或金属酒杯。²合坐:合坐在一起。³行觞:犹行酒。谓依次敬酒。觞,玉石或牛角酒碗。
主人 ¹ 起舞 ² 娑(suō)盘 ³,能者⁴ 穴触别端 ⁵。
主人呼出婆娑之舞,观者入迷连酒具倾倒都没注意。
¹主人:宴会的主人。应指魏明帝曹叡。²起舞:起身舞动。³娑盘:应是舞蹈用盘。应指汉朝的盘舞。亦作“槃舞”‘柈舞’。⁴能者:更有能力的人。⁵穴触别端:应是盘舞的一个技巧动作。穴触,透过孔穴触摸。别端,另外一端。
腾觚 (gū) 飞爵 ¹ 阑干 ²,同量³ 等色 ⁴ 齐颜 ⁵。
大家举起细腰酒壶,飞起三足酒杯,横碰斜撞,尽兴畅饮面色相仿。
¹腾觚飞爵:腾起细腰酒觚,飞起三足酒爵。举杯,传杯。²阑干:纵横散乱貌;交错杂乱貌。横斜貌。³同量:同等数量(的酒)。⁴等色:同等的(酒后)肤色。⁵齐颜:齐整一样的(酒酣)红颜。
任意 ¹ 交属 ² 所欢 ³,朱颜⁴ 发⁵外形兰 ⁶。
随意交换着相互所喜欢的佳人,酒醉时的美人红颜焕发似兰。
¹任意:随便。任随其意,不受约束。²交属:交换属连。³所欢:所喜欢之佳人。⁴朱颜:朱颜。红润美好的容颜。指美人。⁵发:焕发。荣发。⁶外形兰:外形似兰花。
袖随礼容极情 ¹,妙舞² 仙仙 ³ 体轻 ⁴。
舞袖随着礼仪容止到达极致的情感,曼妙之舞若仙人般的体态轻盈。
¹袖随礼容极情:舞袖随着礼仪容止到达极致的情感。极情,极致感情。至情,深情。²妙舞:曼妙之舞。³仙仙:若仙人般的。轻盈貌。轻举貌。⁴体轻:体态轻盈。
裳解 ¹ 履(lǚ)遗 ² 绝缨 ³,俯仰⁴ 笑喧 ⁵ 无呈 ⁶。
服饰散乱无端,极尽欢乐忘记了俗世的规矩。
¹裳解:衣裳开解。²履遗:鞋履遗失。欢舞以至于鞋子都找不到了。³绝缨:用以形容男女聚会,不拘形迹。扯断结冠的带。⁴俯仰:低头和抬头。指前俯后仰。⁵笑喧:欢笑喧闹。⁶无呈:没有呈报。不要呈报。
览持 ¹ 佳人 ² 玉颜 ³,齐举⁴ 金爵 (jué)⁵ 翠盘 ⁶。
轻揽佳人入怀,肆意欣赏臂弯中美人的容貌,一齐举爵共饮。
¹览持:观览把持。同‘揽持’。犹拥抱。²佳人:貌美品佳的女子。指怀念的人或理想中的人。³玉颜:如玉般的颜容。形容美丽的容貌。多指美女。⁴齐举:一齐高举。⁵金爵:金质的三足酒爵。⁶翠盘:青玉盘。供舞蹈用的一种圆形设施。怕是指盘舞用的盘子。
手形 ¹ 罗袖 ² 良难 ³,腕弱⁴ 不胜 ⁵ 珠环 ⁶,
舞者露出不胜柔弱的皓腕,腕上的珠环好似也变得沉重,
¹手形:手的形状。手的姿态。²罗袖:轻软丝织品制作的舞袖。³良难:很难。良,很。的确。⁴腕弱:手腕软弱。⁵不胜:不能胜任。受不住,承担不了。胜,承受,经得起。⁶珠环:珍珠的手环。缀珠的环形饰物。
坐者 ¹ 叹息 ² 兰颜 ³。
在坐的人无不赞叹,尽展欢颜。
¹坐者:在座的人。²叹息:叹美;赞叹。叹气。³兰颜:兰展欢颜。兰展容颜。
御巾 ¹ 裛(yì)粉 ² 君傍 ³,中有霍纳⁴ 都梁 ⁵,
美人依偎在身旁,巾衣弥散着泽兰藿香,
¹御巾:御用的丝巾。²裛粉:熏染香粉。裛,香气熏染侵袭。通“浥”。沾湿。湿润。裛妆(泪妆)。³君傍:君王旁边。君子身旁。傍,旁。⁴霍纳:也应是香名。⁵都梁:亦称“都梁香”。泽兰的别名。香名。
鸡舌 ¹ 五味杂香 ²。
丁香五味等异香扑面而来。
¹鸡舌:鸡舌香。即丁香。古代尚书上殿奏事,口含此香。²五味杂香:五种味道的杂香。
进者 ¹ 何人齐姜 ²,恩重³ 爱深 ⁴ 难忘。
侍奉之人都是可比齐姜的美女,情意绵长使人难忘。
¹进者:进献的人。²齐姜:周朝的齐国为姜姓。古代女子以姓氏相称,齐姜指齐君的宗女。后因以借指名门官宦人家的女儿。³恩重:皇恩隆重。⁴爱深:爱情深厚。
召延 ¹ 亲好 ² 宴私 ³,但歌⁴ 杯来何迟 ⁵。
召集宴请我的亲朋好友。只管歌唱、喝酒说什么很晚了呢?
¹召延:召集延请。²亲好:亲朋好友。亲密好友。³宴私:“备言燕私”,宴请私人的亲戚朋友。指公馀游宴。⁴但歌:唯有歌唱。只歌唱。⁵杯来何迟:‘杯来一何迟’。酒杯来得何其晚迟。
客赋 ¹ 既醉言归,主人称 ² 露未晞 (xī)³。
客人赋诗说已醉要回家,主人称那晨露还没有晒干。
¹客赋:客人赋诗。²称:称说。声称。³露未晞:“湛湛露斯,匪阳不晞”。晨露还没有晒干。晞,干,干燥。
这首诗看似仍在描写人美、舞美,但君臣迷乱,荒淫无度,已经让原本美好的女性变为了毒药。
曹植 由备受亲宠的子臣变成了被监管的罪人,他对当权者的淫逸腐败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他亲眼目睹君臣迷乱、荒淫无度的生活,对魏国朝政焦急忧虑。诗中细致入微的描绘,集中表现权贵们酒肉女色的彻夜之欢,酒具、酒菜、女饰、女舞等无不显示出主办者的地位、身份,篇末又通过客人的言辞反衬出主人的淫乐无度。这首诗纯以叙述、描写出之,终篇未有一句评说性的议论,让读者好似亲眼所见一般,这是颇有匠心的。长时间处于“危疑禁锢”之中,曹植 不能不谨小慎为,“改心回趣”,但只要人们把那些描述百姓痛苦生活的诗拿来对读,便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诗人埋藏在权贵淫乐图背后的真正用心:他是把憎恶、愤怒的主观情感溶进了平和、冷静的客观描写中,表面上是波澜不惊,实际里却是激流飞湍。这是曹植去世前几年诗歌创作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
七步成诗
曹植“七步成诗”的广为流传:“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见于《三国演义》),然而这首诗不见于陈寿的《三国志》,最早见于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世说新语》记载着魏文帝曹丕妒忌曹植的才学,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将被处死,而且对诗有严格要求:诗的主题必须为兄弟之情,但是全诗又不可包含兄弟二字,曹植在不到七步之内便吟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但此诗是否为曹植所著作,至现今仍有争议。
洛神悲歌
对于《文选》中的谬注,清人朱乾在《乐府正义》中鞭挞说,这篇原是曹植借“宓牺氏之女,溺死洛水为神”的传说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心境的《感鄄赋》。鄄者,实为封地也。好事者利用“鄄”与“甄”通,附会出《洛神赋》隐寓曹植与魏文帝曹丕之妻甄氏的叔嫂恋事,不独污前人之行,亦且污后人之口。近有学者考证出《洛神赋》的主旨是曹植悼念怀恋其亡妻崔氏女,洛神形象是崔氏女的化身。然而两者说法皆有不妥之处,故此隐喻君臣大义说较为流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云:“本篇或系假托洛神寄寓对君主的思慕,反映衷情不能相通的苦闷。”
梵呗泰斗
中国本土赞呗之起源,相传为曹魏陈思王曹植游鱼山(在今山东省东阿县境)时,闻空中天乐梵呗之声,美妙绝伦,意境深远,感悟甚深,于是将其音节纪录下来,结合《太子瑞应本起经》,撰文制音,作成了《太子颂》和《菩萨子颂》,遂成合汉曲梵音而制作梵呗之始。
梁《高僧传》卷十三:陈思王曹植,深爱声律,属音经音,既通般遮之瑞响,又感鱼山之神制,于是删治瑞应本起,以为学者之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四十二契当指四十二个曲章)
《法华玄赞》卷四:陈思王登鱼山,闻岩岫诵经,清婉道亮,远俗流响,遂拟其声,而制梵呗。
《法苑珠林·呗赞篇》卷三十六:魏时陈思王曹植……每读佛经辄流连嗟玩,以为至道之宗极也。遂制转赞七声,升降曲折之响,世人讽诵,咸宪章焉。尝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婉,其声动心,独听良久,而侍御皆闻。植深感神理,弥寤法应,乃摹其声节,写为梵呗。纂文制音,传为后式。梵声显世,始于此焉。其所传呗,凡有六契。
由于曹植创制梵呗,意义深远,贡献巨大,所以近人释永悟有词(《东阿王赞》)赞其功德:东阿王植公,降生曹魏王宫,云高天籁连竺中,鱼山接长空。瑞应本起得删治,七步诗八斗雄,和平妙音世界同,梵呗源真宗。(正史当中并无记载说曹植与佛教有什么联系,曹植与佛教的关系多出自禅林野史以及宗教史中。)
妻子
崔氏,曹植之妻,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东北)人,崔琰兄长之女。《魏晋世语》记载,崔氏的衣装过于华美,曹操登台看到后,认为她违反了穿着华丽的禁令,回家后崔氏就被赐死了。
谢氏,曹植继妻,召陵县(今河南郾城东)人,太和年间被封为“陈思王妃”,曹植后期软禁生活的伴侣。据史书记载,她一直活到晋代,享年八十余岁。参见曹植 的《谢妻改封陈妃表》。
子女
曹苗,曹植长子,封高阳乡公,早夭。其生平事迹史书缺载,因此少有人知道,其名字出现在曹植的作品《封二子为公谢恩章》。
曹志,曹植次子,初封穆乡公,后迁封为济北王。入晋改封鄄城公,后出任乐平太守,迁散骑常侍、国子博士,转祭酒。太康九年(288)卒,谥曰定公。
曹金瓠,曹植长女,不过出生约 190 天就夭折,因此少有人知道,其名字出现在曹植的作品《金瓠哀辞》。
曹行女,曹植幼女,比金瓠晚两年出生,约 7、8 个月就夭折,因此少有人知道,其名字出现在曹植的作品《行女哀辞》。
后裔
曹臣,曹植之孙,曹志之子,元康中为中郎,封关中侯。
曹永洛,曹植十一世孙,奏请北齐孝昭帝在鱼山“兴复灵庙”,“雕镂真容”。
三曹非常中重视网罗民间隐士,试图把散落在民间的隐士人才都聚集起来。三曹一方面批评动摇隐士所信仰的荒诞无稽,让众人退出山林入世治国。另一方面又歌颂其情操,把隐士视为同道中人,意在招隐求贤、让众人入世治国辅君济世。曹丕的《大墙上蒿行》开头即以人生短暂发问:”今我隐约欲何为?”接着以入世的物质享受诱发隐士们出山,为其建功立业。此诗受到曹植《七启》劝隐士出山,建功立业的影响。这一方面说明三曹欲有所作为,另一方面也说明存在着大量的隐士不为朝廷所用。
曹植的《七启》中假托一个“镜机子”对另一个“玄微子”论述饮食、容饰、羽猎、宫馆、声色、友朋、王道等七个方面的妙处。此赋以招隐求贤、辅君济世为 主旨,大约作于建安十五年(210 年)发布《求贤令》后。令文有“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作者即据此兴感抒论。规摹汉代枚乘《七发》大赋体制,假设镜机子与隐者玄微子问答联级成文,批评“耽虚好静”、“飞遁离俗”、“隐居大荒”的行为,借镜机子分类铺叙肴馔、容饰、羽猎、宫馆、声色之妙及游侠、俊 公子之奇节异行,最后以赞颂“圣宰”(即曹操)之“翼帝霸世”、“举不遗才”、“国富民康”、建“霸道之至隆”的功绩,说服玄微子“从子而归”,表达了”君子不遁俗而遗名,智士不背世而灭勋”的积极用世、建功立业的政治态度和理想抱负。篇制宏大,铺陈夸饰,辞采瑰丽,气势慷慨,变《七发》散体笔势为骈俪整饬的精描细绘,而流畅生动过之。
才气逼人
初平三年(192 年),曹植出生于东武阳。曹植是曹操与卞夫人所生第三子(卞夫人为曹操生了四个儿子:丕、彰、植、熊)。当时曹操在北方尚未站稳脚跟,缺乏固定的根据地,家属常随军行止,因此幼年的曹植同众多兄弟们一样,是在戎马倥偬的生活中度过的。这种戎伍生活一直到建安九年(204 年),曹操击败了劲敌袁绍集团,攻克了其经营多年的邺城(今河北临漳),方才有所改变。
曹植自小非常聪慧,才十岁出头,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及先秦两汉辞赋,诸子百家也曾广泛涉猎。他思路快捷,谈锋健锐,进见曹操时每被提问常常应声而对,脱口成章。曹操曾经看了曹植写的文章,惊喜的问他:“你请人代写的吧?”曹植答道:“话说出口就是论,下笔就成文章,只要当面考试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作呢!”
再加之性情坦率自然,不讲究庄重的仪容,车马服饰,不追求华艳、富丽,这自然很合曹操的口味。渐渐地,曹操开始把爱心转移到曹植身上。
建安十一年(206 年)八月,15 岁的曹植第一次随父东征海贼管承到达淳于(今安丘东北)。
建安十二年(207 年)一月回师邺城,他在《求自试表》中所说“东临沧海”即指此事。九月,16 岁的曹植随父北征柳城(今辽宁朝阳),他在《求自试表》中说“北出玄塞”即指此行,《白马篇》就是曹植对此期间随父征战的写照。
建安十三年(208 年)七月,17 岁的曹植随父南征刘表至新野,后又随父与孙权战于赤壁。
建安十四年(209 年),曹植随父征战第一次回到家乡亳州。
太子之争
建安十五年(210 年),曹操在邺城所建的铜雀台落成,召集了一批文士“登台为赋”,曹植也在其中。在众人之中,独有曹植提笔略加思索,一挥而就,而且第一个交卷,其文曰《登台赋》。从此曹操对曹植寄予厚望,以为他是最能成就大事的人。
建安十六年(211 年)秋,刚行冠礼的曹植暂时告别了在邺城宴饮游乐、吟诗作赋的优游生活,慨然请缨,随父西征。一路上跋山涉水,晓行夜宿。当西征大军辗转到帝都洛阳时,曹植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饱受战火的洗劫,洛阳城往日的繁华消逝得无影无踪,到处都是残垣断壁,荆棘丛生,昔日气势雄浑的皇宫已成一片废墟,湮没在杂草间,片片黄叶满城乱舞。满腔热血的曹植怀着一颗立功垂名的心,随西征军离开洛阳,继续向西进发。经过一年多的兼并战争,西部最终结束了一盘散沙的混乱局面,迎来了它的稳定与安宁。凯旋的曹植不久即被封为临淄侯。
在邺城时期,有一件对曹植来说是至关重要、并影响到他一生的事,这就是世子之争。
建安十九年(214 年),曹植改封临淄侯。这一年,曹操东征孙权,令曹植留守邺城,告诫他:“当年我担任顿邱令的时候二十三岁,回想起那时候的所作所为,至今都不曾后悔。如今你也是二十三岁,怎能不发奋图强呢!”曹植既因为有才而受宠,丁仪、丁廙、杨修等人便都来辅佐他。曹操有些犹疑,好几次几乎要立曹植为太子。然而,曹植文人气、才子气太浓,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修饰约束自己,饮起酒来毫无节制,做出几件让曹操很是失望的事。
尤其是在建安二十二年(217 年),他在曹操外出期间,借着酒兴私自坐着王室的车马,擅开王宫大门司马门,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一直游乐到金门,他早把曹操的法令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曹操大怒,处死了掌管王室车马的公车令。从此加重对诸侯的法规禁令,曹植也因此事而日渐失去曹操的信任和宠爱。十月,曹操召令曹丕为世子。从此,曹植告别了昂扬奋发的人生阶段,陷入难以自拔的苦闷和浓浓的悲愁中。
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困,曹操让曹植担任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带兵解救曹仁。命令发布后,曹植却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于是曹操后悔,不再重用他。
洛水感怀
建安二十五年(220 年)正月,曹操病逝洛阳,曹丕继王位,曹植时年 29 岁,作《上庆文帝受禅表》、《魏德论》。曹丕称帝之后,对曹植严加防范。后来,曹丕碍于母后卞氏的压力,只好将曹植数次徙封。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变化。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
黄初二年(221 年),30 岁的曹植被徙封安乡侯(今河北晋州侯城),邑八百户;当年七月又改封鄄城侯(今山东鄄城县),是年作《野田黄雀行》,这次改封成为曹植一生重要的转折点。
黄初三年(222 年)四月,31 岁的曹植被封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也就是在这次被封王之后回鄄城的途中,他写下了著名的《洛神赋》。在《洛神赋》中,诗人描摹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女神形象,把她作为自己美好理想的象征,寄托了自己对美好理想的倾心仰慕和热爱;又虚构了向洛神求爱的故事,象征了自己对美好理想梦寐不辍的热烈追求;最后通过恋爱失败的描写,以此表现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归于破灭。
忧生之嗟
黄初四年(223 年),32 岁的曹植徙封雍丘王。
黄初六年(公元 225 年),曹丕南征归来,路过雍丘,与曹植见面,增其户五百。
黄初七年(226 年),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壮心不已的曹植急切地渴望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他曾多次慷慨激昂地上书曹叡,要求给予政治上的任用,拳拳之心可以使铁石心肠之人动容。但过于冷静理智的曹叡却心如古井,不起微澜,对于曹植的种种表白和要求,只是口头上给予嘉许而已。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 12 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
太和三年(229 年),38 岁的曹植徙封东阿,其间潜心著作,研究儒典。
太和六年(232 年),曹植改封陈王,11 月曹植在忧郁中病逝,时年 41 岁,遵照遗愿,将其葬于东阿鱼山。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文艺著作
曹植的创作以 220 年(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后期的诗歌则主要表达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应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曹植的诗又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曹植的作品收录在《曹子建集》中。《曹子建集》共 10 卷,收录了曹植的诗文辞赋。其中收录较完整的诗歌有 80 余首,一半以上为乐府诗体。其代表作有《七哀诗》、《白马篇》、《赠白马王彪》、《门有万里客》等。其中《洛神赋》写洛川女神的仙姿美态,是文苑奇葩。
赋 (代表作品)
洛神赋 幽思赋 迷迭香赋 释愁文
髑髅说 归思赋 九愁赋 闲居赋
登台赋 神龟赋(并序)酒赋 芙蓉赋
诗 (代表作品)
七哀诗 杂诗(六首)公宴诗 侍太子坐
送应氏(二首)闺情(二首)赠徐干 应诏
赠白马王彪 情诗 朔风 矫志
乐府 (代表作品)
箜篌引 升天行(二首)仙人篇 妾薄命(二首)
白马篇 薤露行 丹霞蔽日行 种葛篇
名都篇 美女篇 飞龙篇 惟汉行
书法
据《书断》记载,“曹植亦工书。”《宣和书谱》上亦记载曹植少年聪慧,记忆力惊人,万言不忘,其胸中磊落之气发于笔墨闲。曹植以章草书写的《鹞雀赋》乃书法中一极品。
画论
曹植著有《画赞序》,是中国画论史上流传下来的第一篇专题论画的文章。它可以同汉代的《毛诗序》相提并论。《毛诗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专谈诗歌的文章,阐述诗歌的伦理教化作用;《画赞序》则主张绘画在 " 教化 " 方面应具有的功用。这当然是儒家思想。但曹植在这里明确了绘画艺术的社会价值和意义,肯定了绘画艺术的地位,则是很重要的。
曹植明确提出画能“存乎鉴戒”。而且这种“鉴戒”还不是图解式的进行,而是通过绘画艺术形象引起观画者的感情共鸣产生的。他谈到绘画引起观画者的感情反应,有“仰载”、“悲惋”、“切齿”、“忘食”、“抗首”、“叹息”、“侧目”、“嘉贵”等等。这是不同的人物画像所引起的不同的如此丰富多样的感情反应,这就接触到了绘画艺术的特征。这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次接触这一问题。它与曹丕《典论·论文》第一次讲文章要有作者的性情是一致的。两者在理论上可说都是开启以后那个文艺自觉时代的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