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述怀 – 王十朋 – 宋代

夜深风雨撼庭芭,唤起新愁乱似麻。
梦觉尚疑身似蝶,病苏方悟影非蛇。
浇肠竹叶频生晕,照眼银釭自结花。
我在故乡非逆旅,不须杜宇唤归家。
译文注解

夜深风雨撼庭芭 (bā)¹,唤起新愁乱似麻。
深夜窗外的风雨,正摧撼着院子里的芭蕉;这声音萧萧瑟瑟,唤起了心中纷乱的新愁。
¹庭芭:种在庭院里的芭蕉。

梦觉 ¹ 尚疑身似蝶 ²,病苏方悟影非蛇³
从梦中醒来我感觉好似身轻如蝶,疼痛袭来我才发现方才看到的影子并非是蛇。
¹梦觉:梦醒。²身似蝶:《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蝶也。”因庄周有梦中化蝶之事,后来人们称梦境为“蝶梦”。³影非蛇:用“杯弓蛇影”故事。汉应劭《风俗通·神怪》:“杜宣饮酒,见杯中似有蛇,酒后遂感腹痛,多方医治不愈,后经友人告知是壁上赤弩照影于杯,其形如蛇,始感释然而病亦愈。”

浇肠竹叶 ¹ 频生晕,照眼银釭 (gāng)² 自结花。
酒还未入愁肠,脸上便泛起了酒晕;坐对荧荧照眼的灯光,只好任灯芯上结上了灯花。
¹竹叶:酒名,又称竹叶青。²银釭:银灯。

我在故乡非逆旅 ¹,不须杜宇² 唤归家。
我此时身在故乡,并非旅居在外;不需要杜鹃悲啼唤我归去。
¹逆旅:旅社。²杜宇:即杜鹃鸟,相传为古蜀国国王望帝杜宇死后的化身,因其啼声若“不如归去”,故称。

“夜深风雨撼庭芭,唤起新愁乱似麻。”两句是说夜深了,窗外的风雨,正摧撼着院子里的芭蕉。这声音萧萧瑟瑟,唤起了诗人纷乱的新愁。他是在梦中惊醒的,清冷的环境,忧郁的愁思,使他有心绪如麻之感。

“梦觉尚疑身似蝶,病苏方悟影非蛇。”句写的是梦醒以后心情恍惚的情况。梦醒了,自己还在疑心此身已经化成蝴蝶;病是刚刚好转的,这才悟到先前怀疑的影子并非是射影。从虚幻到觉醒,本是病苏梦醒以后常见的心理状态。作者是一个正直的文人,也是有志之士。他之所以有这种心理情态,显然是含有对时事的忧虑。不过在诗句中没有直接点明而已。

诗的第五六句:“浇肠竹叶频生晕,照眼银釭自结花。”写的是排愁自遣之情。“竹叶”,自然是指酒,诗人想借酒浇愁,酒还未入愁肠,脸上已经频频泛起了酒晕。他坐对荧荧照眼的灯光,这灯芯上已经结上了灯花,灯花是报喜的,然而此刻哪有什么可喜的事呢?只好任其自由结花吧。这两句可见作者是盼望有遣愁的机会和可以舒怀的喜讯的。但就是这点心愿,在当时也难以实现。

正在清愁难遣的时候,作者忽然听到杜鹃鸟的啼声,于是他感慨万千地写下了结句:“我在故乡非逆旅,不须杜宇唤归家。”杜宇就是杜鹃,它的啼声是“不如归去”,一般有家归未得的人听了之后,会触动思乡之情,作者此时身在故乡,并非旅居在外,所以感叹的说:我并没有离开故乡,不需你唤“不如归去”,劝我回家了。作者有志用世,但当时是豺狼当道,善类遭受摧残陷害的不知多少,作者只好郁郁家居。因此最后两句,才点明胸怀,倾诉出报国无门、壮志难展的感慨。

全诗即景抒怀,从深宵风雨到午夜一灯;从梦觉以后的清愁,到听得杜宇啼声所引起的悲愤;步步深入,诗人的心境,自见于诗句之中。直到秦桧死后,诗人才出而应试,以经学淹通被选拔为第一,解除了长期以来内心的痛苦。

作者简介
王十朋 (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出生于乐清四都左原(今浙江省乐清市)梅溪村。绍兴二十七年(1157 年)他以“揽权”中兴为对,中进士第一,被擢为状元,先授承事郎,兼建王府小学教授。王十朋 以名节闻名于世,刚直不阿,批评朝政,直言不讳。

生平

王十朋(1112 年 11 月 9 日——1171 年 8 月 6 日),生于宋徽宗政和二年十月十八日,卒于孝宗乾道七年七月三日。少时颖悟强记,7 岁入塾,14 岁先后在鹿岩乡塾、金溪邑馆、乐清县学读书,学通经史,诗文名闻远近。少时就有忧世拯民之志,十七岁“感时伤怀”,悲叹徽、钦二帝被掳,宋室被迫南迁。19 岁时写出“北斗城池增王气,东瓯山水发清辉”的名句。

24 岁时,小小的乐清县学落成,居然能文赋诗,盖世的才华震动了浙南的诗坛。33 岁时在家乡创办梅溪书院授徒,34 岁入太学。由于当时南宋政治腐败,奸臣秦桧专权,科场黑暗,屡试不第。一直至他 46 岁时,秦桧死后,高宗即位继帝主持殿试,王十朋得中状元。后因论力主抗战,并荐用爱国老将张浚、刘锜,遭主和派排斥离京归里。孝宗即位后,起知严州,未赴任召对除司封员外郎,迁国子司业,起居舍人,除任侍御史。力排和议,并以怀奸、误国等八大罪状劾主和派代表、当朝宰相史浩,使之罢职。

隆兴元年(1163 年),张浚北伐失利,主和派非议纷起。他上疏称恢复大业不能以一败而动摇,未被采纳。出知饶、湖等州,救灾除弊,颇有政绩。在文学上,他一生经过雁山至少七次,都是中进士之前,而且又都是北上临安时,因此对雁荡山的感受极其亲切。在此期间,他赋了大量有关雁荡的诗。他在《游灵岩辉老索诗至灵峰寄数语》中,不仅对雁荡山作了依次总评价:“雁荡冠天下,灵岩尤绝奇!”而且还把自己的政治抱负和雁荡山水浴成一体。雁荡山水铸造了王十朋刚直不阿的崇高风格,他则以盖世的才华歌颂了雁荡山水。然而,以他的才气,在雄伟奇秀,千姿百态的雁荡山水面前仍有力不从心之感,曾在一诗中曰:“愧无笔力助庄严!”从此之后,“难下笔”就成为描绘雁荡山的“名句”了。

乾道五年冬,王十朋卸任,离开泉州时,男女老幼涕泣遮道苦苦挽留,还仿效饶州百姓挽留王十朋的做法,把他必经的桥梁拆断(后来当地百姓重新修复,用王十朋之号“梅溪”为名)。王十朋只好绕道离去,士民跟随出境送到仙游县枫亭驿。

王十朋诗才横溢,凡眼前景物,常常感而成诗,大多是爱民忧民、寓含教育之作,咏蔡襄修建洛阳桥的诗、宴七县宰诗、承天寺十奇诗、咏清源山诗等,都是流传后世的佳篇。乾道七年 (1171 年) 七月丙子(初三)日(8 月 6 日),王十朋在乐清县家中逝世,享年 60 岁,谥忠文。泉州士民闻讯,会集在开元寺沉痛悼念,又在东街建王忠文祠 (又名梅溪祠) 以为纪念。

历史记载

王十朋任秘书省校书郎时,力排和议,并抨击三衙兵权过重,谏罢杨存中兵权,奏请起用张浚。孝宗诏百官陈事务,他上《应诏陈弊事》札子,指出百官“尽其官不履其职”,同时指出皇帝有任贤、纳谏、赏罚三大职事,并未做好。隆兴元年任侍御史时弹劾当朝宰相史浩及其党羽史正志、林安宅,并使之罢职,震动朝野,人称颂王十朋郎为真御史。王十朋守饶州期间,宰相洪适,饶州人。回乡拜访王十朋,竟提出以放学宫地扩建私宅后花园,王十朋毅然拒绝。《宋史·本传》记载说:“丞相洪适请故学其益其圃,十朋曰:‘先圣所居,十朋何敢予人’?”此事后来朝野皆知,传为佳话。王十朋一生清廉,夫人贾氏,品德高尚,忍贫好施,常以清白相勉。隆兴元年辞官故里,家有饥寒之号却不叹穷。夫人死在泉州任所,因路远无钱将灵柩及时运回家乡。他在《乞祠不允》诗里述云:“臣家素贫贱,仰禄救啼饥。”“况臣糟糠妻,盖棺将及期。旅榇犹未还,儿昼夜悲。”结果灵柩在泉州停放了二年。王十朋为官,关心的是国家、黎民,自己却是如此贫寒。王十朋学识渊博,诗文自有风格。现收入《梅溪先生文集》前后集中,计有诗 1700 多首,赋 7 篇,奏议 46 篇,其他如记、序、书、启、论文、策问、行状、墓志铭、祭文、铭、赞等散文、杂文 140 多篇。此外还有《春秋》、《论语》讲义 8 篇等,内容广泛。他对《春秋》、《论语》、《尚书》尤有研究。治学反对追求故事典故或理学空论,为文处事偏重功利实用。朱熹称其文“规模宏阔,骨骼开展,出入变化俊伟神速。”称其诗“浑厚质直,思恻条畅,如其为人。”并将他与诸葛亮、杜甫、颜真卿、韩愈、范仲淹五君子相提并论,说:“海内有志之士闻其名,诵其言,观其行,而得其人,无不敛衽心服。”(《王梅溪文集序》)叶适说他“素负大节”、“士类常推公第一”。《四库全书总目》说“十朋立朝刚直,为当代伟人。”著有《王梅溪文集》等传世。

莫作殃民

王十朋从小非常聪明,又十分用功。他在县城读书时,已是满腹经纶,又写得一手好 字。名声早已传遍了全县。县城里有一条小巷,巷里住着个钱百享的官儿。他肚皮里没有几点墨水,却喜欢结交名士,为自己装装门面,提高自己的身价。也曾好几次请王十朋赴宴题诗,可都被王十朋婉言谢绝了。尽管如此,他还是念念不忘相请王十朋。有一次,他听一个走差讲,王十朋很尊敬书院里教的老先生。老先生出门探亲访友时节,王十朋总是陪着他。这个走差鬼点子多,当即替钱百享出了个主意:“老爷,你择个大吉大利的日子,请老先生和王十朋同来喝酒。只要老先生肯赏光,王十朋就不会不来。他只要一上门,老爷就可以拦他题诗了。”钱百享听了眉开眼笑,连连点头。这一天,钱百享派人送去请帖,又特备了一桌好酒菜,就等老先生和王十朋前来作客了。时间不长,就把老先生请来了,王十朋果真随同前来。一到钱家门口,王十朋就想自个回家,却被钱百享早就安排的拦住了。这样,王十朋就没法脱身,只得硬着头皮走进钱家,陪老先生坐到酒席上。吃了一会儿,王十朋扶着老先生站起来表示感谢。刚要离席,就让钱百享的家丁拦住了,钱百享双手递上早已准备好的纸笔,恭恭敬敬地说:“老夫别无他求,只希望才子给我题一首诗,留作纪念。”

王十朋见蚂蝗叮牢鹭鸶脚,没办法,只好接过纸笔说:“我这个穷书生是写不出好诗来的,不晓得老爷出什么题目?”

“这题目嘛,就叫‘钱百享升’如何?想讨个彩,请把这四个小字分别嵌在每句的开头。”

王十朋听了,皱了皱眉头,提笔一挥,写了一首打油诗:

钱家鱼肉满箩筐,

百姓糠菜填饥肠。

享福毋忘造众福,

升官莫作殃民郎。

老先生边看边称赞:“好诗!好诗!”钱百享看了却是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因为王十朋在这里被拦后才写的诗,所以人们便把这条无名的小巷,称之为“拦诗巷”。

正文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