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鬓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
余自乙亥上元 ¹,诵李易安²《永诵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zhé) 不自堪 ³,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永诵乐:词牌名。双调一百零四字,有平韵、仄韵两体。仄韵始于柳永,南宋陈允平始用平韵。又名《消息》。¹乙亥上元:乙亥,指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 年)。上元,节日名。俗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也叫元宵节。²李易安:即李清照,号易安居士。³不自堪:指不能忍受。
璧 (bì) 月初晴 ¹,黛(dài) 云²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 ³,湖堤倦暖,前度遽(jù) 如许 ⁴。香尘暗陌⁵,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暮雨初晴,如璧的明月东升。云色如黛,淡淡飘荡在远空。这美好的春景,到底属于何人?故宫禁苑中一片微寒,西湖的堤岸倦慵暖温。前度刘郎如今又来这里,想不到变得如此冷寂岑岑。记得从前的元夜,车水马龙攘攘纷纷,凝香弥漫的尘土将道路遮暗。五光十色的花灯,把暗夜照得如白昼一样明灿。我总是没有什么心情,和人们携手同去赏灯观看。谁知道,上元夜也会禁止宵行,人稀烟断,满城凄风苦雨,愁云惨淡。
¹璧月初晴:暮雨初晴,璧月上升。璧月,以圆形的玉比喻圆月。²黛云:青绿色像眉似的薄云。³禁苑娇寒:皇帝苑园不许宫外人游玩,故称禁苑。娇寒,嫩寒、微寒。⁴前度遽如许:意为再来临安时,局势变化如此之快。⁵香尘暗陌:街道上尘土飞扬,往来车马很多。
宣和旧日 ¹,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xiāng) 帙(zhì)流离,风鬓三五,能赋词最苦 ²。江南无路³,鄜(fū) 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 ⁴ 无寐 (mèi),满村社鼓。
犹记宣和旧日,直到南渡临安,上元夜依旧热闹繁盛如故。而今辛苦收藏的金石书画,几乎散失尽净。元宵佳节也无心打扮,任凭鬓发纷乱飞舞。写下感时伤乱的词章,最令人感到凄苦。如今江南也无路可走,我到处漂泊无寄处。就想起被叛军困在长安的杜甫,月夜里思念鄜州的亲人,这种凄苦的心境如今又有谁知否?空自对着昏暗不明的一盏残灯,长夜无眠,外面又传来满村的社鼓。
¹宣和旧日:指宋徽宗宣和年间汴京的繁华盛况。²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意为在战争中流离失所,人已衰老,所作词反而更觉痛苦。缃帙,书卷。流离,散失。风鬟,头发散乱的样子。三五,指旧历正月十五夜。³江南无路:江南已沦陷。⁴残釭:残灯。
此词一起三句,以对句写景,月明云淡,景色可嘉。然而一句抒情,“春事谁主?”问得突兀,实以伤心人别有怀抱,何堪对此。接着再写临安宫苑,湖堤天气,寒暖适宜,但却何匆匆乃尔,实悲叹春之易逝,国已沦亡。三接复以对句写香陌华灯之热闹美丽,一结又“长是懒携手去”。心情可知,痛何如之!上片最后“谁知”二句,在断烟禁夜气氛中,“满城似愁风雨”。这里是以景物作比喻。临安已沦陷,元朝统治者在彼发布命令,宰割人民,哪能不使人悲愤。这一句如似重槌,发人猛省。
下片首段三句与上片末句,似断实连,但却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宣和旧日”,实指北宋。“临安南渡”,杭州变作汴州。“芳景犹自如故”,一总南北宋之繁华景象。又寓有不堪回首之叹。国事如此,是从大处着墨,而又系结合易安的身世来抒写的。因为李清照的《永诵乐》曾写“中州盛日”的情况,但南奔后,是“而今憔悴”。是如词序所云“又托之易安自喻”。“缃帙”下三句,记述易安南奔时书籍丧失,三五月明时感怀,写下很多“凄凄惨惨戚戚”的词,真是凄苦之至。“江南”下三句,再申述乱离流落之苦,用杜甫有安史乱中寄家鄜州的故事。无路可走,无家可归,苦情自不待言,而却以“此苦又谁知否?”反语出之,情更深痛,笔势陡起。一结“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极写一己之悲与他人之乐,和李清照的词是遥相承应,更有无可奈何之叹,哀惋无穷。
全词每小段都是先景后情,情景交织,疏密相间。两片末尾,均是大力铺写当时情景,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上片以此来勾起下片,下片末尾以景抒情,给人以无限回味。
”
刘辰翁 生前著述甚丰,但其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词的方面。他生逢宋、元易代之际,愤权□误国,痛宋室倾覆,满腔爱国热忱,时时寄于词中。在南宋末年的词人中,他的爱国思想与民族情绪反映得最为强烈,是辛弃疾一派的爱国主义传统的继承者。《四库全书总目》称他 " 于宗邦沦覆之后,□怀麦秀,寄托遥深,忠爱之忱,往往形诸笔墨,其志亦多有可取者 "。这是对刘辰翁为人和词作的思想内容的正确评价。《历代诗余》引张孟洁的话说:" 刘辰翁作《宝鼎现》词,时为大德元年 (元成宗年号,公元 1297 年)。自题曰:『丁酉元夕』,亦义熙旧人(按:指陶渊明)只书甲子之意。" 在刘辰翁的词中, 凡属书甲子的词, 都是暗示自己不承认元朝的统治,感怀时事、追念故国的作品。他的最有价值的作品, 就是这些感怀时事的爱国词。还在南宋亡国之前, 他的某些词就强烈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如〔六州歌头〕一阕,题为《乙亥二月,贾平章似道督师至太平州鲁港, 未见敌, 鸣锣而溃。后半月闻报,赋此》。这首词是就恭帝德□元年(1275) 贾似道丧师败绩之事,直接抨击当时的腐败政治,对□臣误国表示了极度的痛恨。尽管国事已不可收拾,他仍怀有报国杀敌的壮志,如〔念奴娇〕写道:" 吾年如此,更梦里,犹作狼居胥意。" 但他更多的爱国词则是写于宋亡之后,结合自己 " 乱后飘零独在 "(〔临江仙〕)的身世,抒发对故国、故土的眷念与哀思。如作于德□二年 (1276) 暮春的〔兰陵王〕《丙子送春》即是沉痛悼惜当年二月临安陷落,宗社沦亡的佳作。此词通篇采用象征手法,用 " 春去 " 暗喻南宋的灭亡。清人陈廷焯指出,此词 " 题是『送春』,词是悲宋,曲折说来,有多少眼泪 "(《白雨斋词话》)。由于写得字字血泪,沉痛感人,这首词常被后人视为刘辰翁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以致厉鹗论词绝句有 " 送春苦调刘须溪 " 之句(《樊榭山房集》卷十二)。
刘辰翁常常通过描写时令相代、景物变迁来寄寓亡国哀思。他在许多词中反复写元夕、端午、重阳,反复写伤春、送春,追和刘过的〔唐多令〕《重过武昌》至七首之多,这些都不是伤春悲秋的滥调,而是深切地表达了作者眷恋故国故土的愁怀。如〔永遇乐〕词,小序云:"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 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词中写李清照怀念 " 宣和旧日 ", 但尚及 " 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 ", 而他所面临的却是 " 江南无路 "、" 春事谁主 " 的亡国之境了。因而此词较之李清照词,的确 " 悲苦过之 "。又如题作《春感》的〔柳梢青〕,通过对故都美丽风光的追恋和对眼前 "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 " 的憎恶,表达了与〔永遇乐〕、〔兰陵王〕等一致的情感。
刘辰翁词不同于其他南宋遗民的一味掩抑低徊、凄凄切切,而是表现出一种英雄失路的悲壮感情。他的思想境界比同辈为高,而在艺术表现上则喜用中锋突进的手法来表现自己奔放的感情,既不流于隐晦,也不假手雕琢,真挚自然,流畅生动,因而格外具有感人的力量。他的词能于沉痛悲苦中透发出激越豪壮之气,如〔霜天晓角〕中的 " 老来无复味, 老来无复泪 ",〔莺啼序〕中的 " 我狂最喜高歌去, 但高歌不是番腔底 ",〔忆秦娥〕中的 "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 " 等等。所以况周颐说:" 须溪词风格遒上似稼轩,情辞跌宕似遗山。有时意笔俱化,纯任天倪,意态略似坡公。"(《蕙风词话》)
刘辰翁的诗文则 " 专以奇怪磊落为宗,务在艰涩其词,甚或至于不可句读 "(《四库全书总目》)。酬贺之诗,连篇累牍,显得冗长浅薄。个别篇章如《春晴》写 " 江柳长天草色齐,新晴何物不芳菲;无因化作千蝴蝶,西蜀东吴款款归 ", 稍具情韵, 兼含寄托。他在《陈生诗序》中曾认为诗歌题材原很广泛,触景感怀,无不可以成吟,又指出 " 有能率意自道,出于孤臣怨女之所不能者, 随事纪实, 是称名家 "(《须溪集》),但自己却没能做到。他又是一位文学评论家,批点评选古人诗文有 10 种之多。评点王维、杜甫、陆游等人的作品,时有中肯之处。但他喜欢标新立异,常常失之尖刻和琐屑。尤其评杜诗每每舍其大而求其细。对同时代人汪元量的诗作,亦有批点评选。
有《须溪集》100 卷,久佚。清修《四库全书》时,采辑《永乐大典》所录记、序、杂考、诗、词等作,厘为 10 卷。仍以《须溪集》为名。其 8 卷、9 卷、10 卷收词,约 350 来首。有《豫章丛书》本。朱孝臧《□村丛书》有《须溪词》1 卷,补遗 1 卷。
刘辰翁,字会孟,别号须溪。生于 1232 年十二月二十日(1233 年 2 月 4 日),死于 1297 年正月二十日(2 月 12 日)。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因与权臣不合,以母老为由请为濂溪书院山长。景定五年,应江万里邀入福建转运司幕,未几,随江入福建安抚司幕。度宗咸淳元年(1265),为临安府教授。四年,入江东转运司幕。五年,为中书省架阁,丁母忧去。他对专权误国的贾似道不满。宋亡后,刘辰翁矢志不仕,回乡隐居,居家著作。
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天下同文集》等书所录,辑为十卷,另有《须溪先生四景诗集》传世。《新元史》卷二三七、《宋季忠义录》卷一六有传。存词 300 余首。其现存作品大致情况是:文 249 篇,诗 205 篇,词 358 篇,计 812 篇,数量仅为《须溪先生全集》的十分之一左右。
刘辰翁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其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词作方面。刘辰翁的词属豪放风格,受苏东坡、辛弃疾的影响很深。辰翁的词对苏辛词派既是发扬又有创新,兼熔苏辛,扬其之长,使词风有苏辛之色,又不流于轻浮,形成自己独有的清空疏越之气,对元明词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刘辰翁还是一个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他一生勤于批点,所掇点者为:《班马异同评》三十五卷、《校点韦苏州集》十卷、《批点孟浩然集》三卷、《批点选注杜工部》二十二卷、《评点唐王丞集》六卷等等。其词学批评思想,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直占有一席之地。
其生年据《须溪先生集》卷九《百字令》自注“仆生绍定之五年壬辰”,卒年据《天下同文集》卷三七《哭须溪墓》,元成宗大德元年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