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
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
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
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 (mò)¹ 辽水上。
在秋风萧瑟的凄寒九月,匈奴兵再次侵扰边塞,屠杀边地将领。
¹没:覆没、被消灭。
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 (zàng)¹。
汉军伤亡惨重,全部丧生在辽水边境。由于万里之外白骨无人收,所以家家只能都在城下招魂安葬他们。
¹招魂葬:民间为死于他乡的亲人举行的招魂仪式。用死者生前的衣冠代替死者入葬。
妇人依倚 (yǐ)¹ 子与夫,同居 ² 贫贱心亦舒。
征妇曾经设想与丈夫、儿子共同生活,即使贫贱却舒心。
¹依倚:依赖、依靠。²同居:与丈夫、儿子共同生活在一起。
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 (zhòu) 烛¹。
如今丈夫死在战场上,今后谁才是她的依靠?肚子里的遗孤生下来怎样哺育?虽然还活着但就像白天的蜡烛那样暗淡无光,生活毫无希望。
¹昼烛:白天的蜡烛,意为暗淡无光,没用处。
在古典诗词中,良人从军、征妇哀怨是一大习见题材。张籍《征妇怨》却翻出新意,以其摧心呕血、深至沉痛而卓然不群,享誉后世。此诗虽是小诗,但谋篇布局转折多变。由群哭场面转至独哀镜头,以大衬小。又以向往转至现实,以乐衬哀。大小相形、哀乐相辅、正衬反衬、盘旋作势。结构之针线绵密、起伏曲折,对哀情的表达起了烘托渲染作用。
”
贞元初,与王建同在魏州学诗, 后回和州。贞元十二年(796 年), 孟郊至和州, 访张籍。贞元十四年,张籍北游,经孟郊介绍,在汴州认识韩愈。韩愈为汴州进士考官,荐张籍,贞元 15 年在长安进士及第。元和元年(806 年)调补太常寺太祝, 与白居易相识,互相切磋,对各自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张籍为太祝 10 年,因患目疾, 几乎失明, 明人称为“穷瞎张太祝”。元和十一年,转国子监助教,目疾初愈。15 年后,迁秘书郎。长庆元年(821 年),受韩愈荐为国子博士, 迁水部员外郎,又迁主客郎中。大和二年(828 年), 迁国子司业。
南唐末年张洎收集张籍诗 400 多首, 钱公辅名为《木铎集》12 卷。南宋末年汤中以家藏元丰八年写本为主,兼以各本校定, 编为《张司业集》8 卷, 附录 1 卷,魏峻刊刻于平江。今传宋蜀刻本唐人集中的《张文昌文集》4 卷, 共收诗 317 首。明嘉靖万历间刻本《唐张司业诗集》8 卷, 共收诗 450 多首,《四部丛刊》曾据以影印。
1958 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以它为底本,并参照现存各本进行校勘删补,编成《张籍诗集》8 卷,共收诗 480 多首。另据《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张籍有《论语注辨》2 卷。
张籍诗歌创作大致有 3 个时期。40 岁前为早期。40-50 岁为中期,其优秀乐府歌行作品多作于此期。50 岁后为晚期。这时生活逐渐安定,除仍写乐府歌行外,多作近体诗。他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推动者。其乐府诗颇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之作,表现了对人民的同情。其诗作的特点是语言凝练而平易自然。和当时的王建齐名,世称“张王”。诗中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各种社会矛盾,同情人民疾苦,如《塞下曲》、《征妇怨》,另一类描绘农村风俗和生活画面,如《采莲曲》、《江南曲》。
张籍乐府诗艺术成就很高,善于概括事物对立面,在数篇或一篇之中形成强烈对比,又善用素描手法,细致真实地刻画各种人物的形象。其体裁多为“即事名篇”的新乐府,有时沿用旧题也能创出新意。语言通俗浅近而又峭炼含蓄,常以口语入诗。他还着意提炼结语,达到意在言外的批判和讽刺效果。张籍的五律,不事藻饰,不假雕琢,于平易流畅之中见委婉深挚之致,对晚唐五律影响较大。
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张籍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