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用辛稼轩元夕韵 – 刘辰翁 – 宋代

雪销未尽残梅树。又风送、黄昏雨。长记小红楼畔路。杵歌串串,鼓声叠叠,预赏元宵舞。
天涯客鬓愁成缕。海上传柑梦中去。今夜上元何处度。乱山茅屋,寒炉败壁,渔火青荧处。
译文注解

雪销未尽残梅树。又风送、黄昏雨。长记小红楼 ¹(pàn)路。杵 (chǔ)²串串,鼓声叠叠 ³,预赏元宵舞。
残雪还没有全都融化,梅花已经凋残零落。黄昏时又刮起了风,下起了雨。记起临安华丽的楼阁,路边歌声不断,鼓声不绝于耳,元宵之夜歌舞升平,热闹非凡。
青玉案:词牌名,又名“一年春”“西湖路”“青莲池上客”等,正体双调六十七字,上下片各六句,五仄韵。辛稼轩:南宋词人辛弃疾,字稼轩。元夕韵:辛弃疾元夕词《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¹红楼:红色的楼。泛指华丽的楼房,多富贵家妇女所居。²杵歌:本筑土时唱的夯歌,宋元时杂曲之一。³叠叠:重复,重叠。此谓鼓声连续不断,不绝于耳。

天涯客鬓 (bìn) 愁成缕。海上传柑梦中去 ¹。今夜上元² 何处度。乱山茅屋,寒炉败壁,渔火青荧³处。
漂泊天涯的我只能遥想此夕宫中在海上举行传柑宴会,希望能作梦中之游。今夜的元宵的在哪里度过才好呢?身处连山茅屋之中,面对着寒冷的炉灶破败的墙壁,只能观赏那青荧的渔火了。
¹“海上”句:宋临安被占,赵昺遁湖广,后至厓山,屋山临海。赵昺立朝二年,正月十五亦当许传柑。“海上传柑”当指此。梦中去,谓赵昺旋败,传柑事只如一梦而去,此寓有故国之思。²上元:即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³青荧:泛指青光或白光。

这首词上片忆昔,通过叙写昔日首都临安元宵节的热闹景象,透露出作者对故国繁盛的缅怀与向往;下片抚今,写如今国破家亡、沦落天涯,写出作者对往日的眷恋,对故国的缅怀与痛悼。此词拙朴无华,词意凄婉,情调深沉,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上片回忆往昔。

开篇二句,从眼前节候节物着笔,写元宵节的环境氛围。严冬余威尚未消退,残雪未尽,梅花凋残零落,黄昏时刮风下雨,春寒料峭。恶劣的气候,暗淡的黄昏,令人压抑、沉闷,难以尽兴游赏,从而勾起对昔日元宵节的回忆。

“长记”四句,叙写昔日首都临安元宵节的热闹景象。李白《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周密《武林旧事·大礼》载:“每队各有歌头,以彩旗为号,唱和杵歌等曲以相。”又说:“禁去岁赏菊灯之后,迤逦试灯,谓之预赏。一入新正,灯火日盛。”这里作者特点“小红楼”、“杵歌”、“预赏”,说明作者所“长记”的元宵不是一般的元夕,而是南宋朝廷观灯的往事。“杵歌串串,鼓声叠叠”,极写昔日元宵观灯歌舞不绝,热闹喧腾的景象,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故国繁盛的缅怀与向往。

下片抚今。

过片宕开一笔:“涯客鬓愁成缕,海上传柑梦中去”。这里写出国破家亡、沦落天涯,无以寄身的凄惨和难脱的愁绪。过去上元夜于宫中宴臣,贵戚宫人得以黄柑相遗的美好情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梦中去”三字,进一步写出作者对往日元宵的眷恋,对故国的缅怀与痛悼。以上所写,既突出昔元宵节的美好,又反衬出今年元宵节的凄凉。

所以作者接下去有由昔而今、由梦境而回到现实,自设问答:“今年上元何处度”设问,应片头“天涯客鬓愁成缕”句,领起下文。接着以“乱山茅屋,寒炉败壁,渔火青荧处”作答,说明今年元夕不是在都城临安的“小红楼畔”,而是在“乱山茅屋”之中;不是往日“杵歌串串,鼓声叠叠”的繁华,而是面对着“寒炉败壁”,孤苦凄凉;自然自己所观赏的也不是“火树银花流溢的繁灯焰火,而是青荧的令人发愁的“渔火”,满目凄楚的元宵节物出而已。着末写出悲惨处境,悲愤几极。

此词拙朴无华,词意凄婉,情调深沉,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作者简介
刘辰翁(1233.2.4—1297.2.12),字会孟,别号须溪。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他一生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丰厚文化遗产,遗著由子刘将孙编为《须溪先生全集》,《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一百卷,已佚。

文学成就

刘辰翁 生前著述甚丰,但其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词的方面。他生逢宋、元易代之际,愤权□误国,痛宋室倾覆,满腔爱国热忱,时时寄于词中。在南宋末年的词人中,他的爱国思想与民族情绪反映得最为强烈,是辛弃疾一派的爱国主义传统的继承者。《四库全书总目》称他 " 于宗邦沦覆之后,□怀麦秀,寄托遥深,忠爱之忱,往往形诸笔墨,其志亦多有可取者 "。这是对刘辰翁为人和词作的思想内容的正确评价。《历代诗余》引张孟洁的话说:" 刘辰翁作《宝鼎现》词,时为大德元年 (元成宗年号,公元 1297 年)。自题曰:『丁酉元夕』,亦义熙旧人(按:指陶渊明)只书甲子之意。" 在刘辰翁的词中, 凡属书甲子的词, 都是暗示自己不承认元朝的统治,感怀时事、追念故国的作品。他的最有价值的作品, 就是这些感怀时事的爱国词。还在南宋亡国之前, 他的某些词就强烈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如〔六州歌头〕一阕,题为《乙亥二月,贾平章似道督师至太平州鲁港, 未见敌, 鸣锣而溃。后半月闻报,赋此》。这首词是就恭帝德□元年(1275) 贾似道丧师败绩之事,直接抨击当时的腐败政治,对□臣误国表示了极度的痛恨。尽管国事已不可收拾,他仍怀有报国杀敌的壮志,如〔念奴娇〕写道:" 吾年如此,更梦里,犹作狼居胥意。" 但他更多的爱国词则是写于宋亡之后,结合自己 " 乱后飘零独在 "(〔临江仙〕)的身世,抒发对故国、故土的眷念与哀思。如作于德□二年 (1276) 暮春的〔兰陵王〕《丙子送春》即是沉痛悼惜当年二月临安陷落,宗社沦亡的佳作。此词通篇采用象征手法,用 " 春去 " 暗喻南宋的灭亡。清人陈廷焯指出,此词 " 题是『送春』,词是悲宋,曲折说来,有多少眼泪 "(《白雨斋词话》)。由于写得字字血泪,沉痛感人,这首词常被后人视为刘辰翁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以致厉鹗论词绝句有 " 送春苦调刘须溪 " 之句(《樊榭山房集》卷十二)。

刘辰翁常常通过描写时令相代、景物变迁来寄寓亡国哀思。他在许多词中反复写元夕、端午、重阳,反复写伤春、送春,追和刘过的〔唐多令〕《重过武昌》至七首之多,这些都不是伤春悲秋的滥调,而是深切地表达了作者眷恋故国故土的愁怀。如〔永遇乐〕词,小序云:"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 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词中写李清照怀念 " 宣和旧日 ", 但尚及 " 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 ", 而他所面临的却是 " 江南无路 "、" 春事谁主 " 的亡国之境了。因而此词较之李清照词,的确 " 悲苦过之 "。又如题作《春感》的〔柳梢青〕,通过对故都美丽风光的追恋和对眼前 "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 " 的憎恶,表达了与〔永遇乐〕、〔兰陵王〕等一致的情感。

刘辰翁词不同于其他南宋遗民的一味掩抑低徊、凄凄切切,而是表现出一种英雄失路的悲壮感情。他的思想境界比同辈为高,而在艺术表现上则喜用中锋突进的手法来表现自己奔放的感情,既不流于隐晦,也不假手雕琢,真挚自然,流畅生动,因而格外具有感人的力量。他的词能于沉痛悲苦中透发出激越豪壮之气,如〔霜天晓角〕中的 " 老来无复味, 老来无复泪 ",〔莺啼序〕中的 " 我狂最喜高歌去, 但高歌不是番腔底 ",〔忆秦娥〕中的 "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 " 等等。所以况周颐说:" 须溪词风格遒上似稼轩,情辞跌宕似遗山。有时意笔俱化,纯任天倪,意态略似坡公。"(《蕙风词话》)

刘辰翁的诗文则 " 专以奇怪磊落为宗,务在艰涩其词,甚或至于不可句读 "(《四库全书总目》)。酬贺之诗,连篇累牍,显得冗长浅薄。个别篇章如《春晴》写 " 江柳长天草色齐,新晴何物不芳菲;无因化作千蝴蝶,西蜀东吴款款归 ", 稍具情韵, 兼含寄托。他在《陈生诗序》中曾认为诗歌题材原很广泛,触景感怀,无不可以成吟,又指出 " 有能率意自道,出于孤臣怨女之所不能者, 随事纪实, 是称名家 "(《须溪集》),但自己却没能做到。他又是一位文学评论家,批点评选古人诗文有 10 种之多。评点王维、杜甫、陆游等人的作品,时有中肯之处。但他喜欢标新立异,常常失之尖刻和琐屑。尤其评杜诗每每舍其大而求其细。对同时代人汪元量的诗作,亦有批点评选。

有《须溪集》100 卷,久佚。清修《四库全书》时,采辑《永乐大典》所录记、序、杂考、诗、词等作,厘为 10 卷。仍以《须溪集》为名。其 8 卷、9 卷、10 卷收词,约 350 来首。有《豫章丛书》本。朱孝臧《□村丛书》有《须溪词》1 卷,补遗 1 卷。

介绍
刘辰翁,庐陵 (今江西吉安) 人。幼年丧父,家贫力学。景定元年 (1260) 至临安,补太学生。理宗景定三年 (1262) 廷试对策,因触忤权□贾似道,被置进士丙等,由是得鲠直之名。后因亲老,请为赣州濂溪书院山长。度宗咸淳元年 (1265) 曾出任临安府学教授。咸淳四年在太平州江东转运使江万里处任幕僚。德□元年 (1275) 五月,丞相陈宜中荐居史馆,辰翁辞而不赴。十月又授太学博士, 其时元兵已进逼临安, 江西至临安的通道被截断,未能成行。当年文天祥起兵抗元, 辰翁曾短期参与其江西幕府。宋亡以后隐居不仕, 埋头著书,以此终老。
生平

刘辰翁,字会孟,别号须溪。生于 1232 年十二月二十日(1233 年 2 月 4 日),死于 1297 年正月二十日(2 月 12 日)。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因与权臣不合,以母老为由请为濂溪书院山长。景定五年,应江万里邀入福建转运司幕,未几,随江入福建安抚司幕。度宗咸淳元年(1265),为临安府教授。四年,入江东转运司幕。五年,为中书省架阁,丁母忧去。他对专权误国的贾似道不满。宋亡后,刘辰翁矢志不仕,回乡隐居,居家著作。

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天下同文集》等书所录,辑为十卷,另有《须溪先生四景诗集》传世。《新元史》卷二三七、《宋季忠义录》卷一六有传。存词 300 余首。其现存作品大致情况是:文 249 篇,诗 205 篇,词 358 篇,计 812 篇,数量仅为《须溪先生全集》的十分之一左右。

刘辰翁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其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词作方面。刘辰翁的词属豪放风格,受苏东坡、辛弃疾的影响很深。辰翁的词对苏辛词派既是发扬又有创新,兼熔苏辛,扬其之长,使词风有苏辛之色,又不流于轻浮,形成自己独有的清空疏越之气,对元明词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刘辰翁还是一个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他一生勤于批点,所掇点者为:《班马异同评》三十五卷、《校点韦苏州集》十卷、《批点孟浩然集》三卷、《批点选注杜工部》二十二卷、《评点唐王丞集》六卷等等。其词学批评思想,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直占有一席之地。

其生年据《须溪先生集》卷九《百字令》自注“仆生绍定之五年壬辰”,卒年据《天下同文集》卷三七《哭须溪墓》,元成宗大德元年卒。

正文完
 
最新文章